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心有莲荷皆所忆 ——评何振虎《何所忆》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心有莲荷皆所忆 ——评何振虎《何所忆》

来源:河北日报2025-01-17 10:11

  作者:朱文通

  捧读何振虎新著《何所忆》(河北教育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厚重典雅、清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仿若一片片洁白的雪花,在盼望中飘然而至,令人顿生坐看云起时的感觉。

  建党百年前夕,我们共同审阅纪录片《铁肩担道义》,何振虎从电视专业视角给出的建议,既高屋建瓴又直面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完《何所忆》一书后,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他的认识,尤其是了解其成长、奋斗历程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巨变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也进一步了解了电视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河北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辉煌业绩等。

  《何所忆》这个书名一语双关,由作者的姓氏“何”进而联想到“荷”,正是心有莲荷皆所忆。《何所忆》犹如绽放在作者心灵深处的一朵朵莲花,充满人生智慧、理性思考和深邃的专业探讨。

  该书最突出的特点是深刻揭示了作者个人成长和时代变迁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发展脉络,为读者透视时代风云变幻和历史变迁提供了独特的参照系。近年来口述史、个人生活史、影像史学等在史学界颇为流行,回忆录以及日记、书信等是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作者退休数年后,推出这部凝结着多年心血的力作,主要是根据个人日记、工作笔记和有关档案资料精心撰写而成。

  作为个人生活史的翔实记录,《何所忆》具有多视角下进行文本分析和研究的价值。该书揭示并丰富了我们关于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的个人记忆和共同记忆,让我们领略到各地习俗和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可以从作者家族史和个人成长史中,透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的轨迹,以及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河北电视事业取得的成就等。

  文笔隽永、可读性强是该书的另一突出特点。全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深刻感悟、深沉思考,那些闪烁着光芒的智慧,犹如一粒粒珍珠镶嵌在优美的文字中。《何所忆》虽非随笔类文字,却颇具随笔类文字的可读性。在这种可读性中,既可以透视时代大潮带来的巨大变化,又能够见证电视事业改革发展的艰难进程,可谓美与思的精神享受。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作者行文既求真求实、下笔谨慎,又善于提纲挈领、惜字如金;既直抒胸臆,又能够自觉、自如地克制情感波澜,秉笔直书,客观叙述有关史事的来龙去脉。在专业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等方面,行文既针砭时弊、切中要害,又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特别是作者关于个人成长中遇到诸多人生问题时的思考,以及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深度反思,无不直面困境中的人性和人性中的困境,体现了作者文如其人的学者本色和专业上的远见卓识。比如作者对祖父、父亲和母亲的回忆,极为生动地记述了前辈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品格,很多细节质朴无华、感人至深。在血浓于水的深情传递中,更凸显思胜于情的深厚底蕴,令人过目难忘、回味悠长。

  此外,该书行文笔法简约、要言不烦,如行云流水,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显然,这是作者长期以来刻意追求的行文风格。然而,行文尚简,就难免割舍、省略很多重要内容,特别是读者想深入了解的细节。作者似乎在不经意间给读者留下一些悬念,让人进一步思考有关问题,或者查阅相关背景资料,结合个人阅历进行阅读重建,进而获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有趣体验。

  作为文本,《何所忆》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回忆录。该书不仅是记录个人或家族情况的“信史”,而且是作者所经历之时代的真实记录和生动反映。因此,该书具有多重文本研究价值,不仅适合相关专业研究者、从业者阅读参考,也适合关心改革开放进程中河北电视事业发展史、喜爱电视文艺的广大读者阅读;既可以了解曾经耳熟能详的电视栏目、晚会节目、电视剧的由来,还能够探幽穷赜,进一步了解其中的种种趣闻。

  开卷有益,不同的读者由于经历不同,一定会各有感发,从中各取所需。一册《何所忆》在手,墨香清新四溢,莲香沁人心脾,像刚刚打开的一壶老酒,令人沉醉。(朱文通)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李蕾 王澍哲:“和”文化发展之声 “合”时代进步之力

  • 喻 溟:对于历史再现,我们有多少想象空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