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朱文通
捧读何振虎新著《何所忆》(河北教育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厚重典雅、清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仿若一片片洁白的雪花,在盼望中飘然而至,令人顿生坐看云起时的感觉。
建党百年前夕,我们共同审阅纪录片《铁肩担道义》,何振虎从电视专业视角给出的建议,既高屋建瓴又直面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完《何所忆》一书后,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他的认识,尤其是了解其成长、奋斗历程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巨变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也进一步了解了电视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河北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辉煌业绩等。
《何所忆》这个书名一语双关,由作者的姓氏“何”进而联想到“荷”,正是心有莲荷皆所忆。《何所忆》犹如绽放在作者心灵深处的一朵朵莲花,充满人生智慧、理性思考和深邃的专业探讨。
该书最突出的特点是深刻揭示了作者个人成长和时代变迁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发展脉络,为读者透视时代风云变幻和历史变迁提供了独特的参照系。近年来口述史、个人生活史、影像史学等在史学界颇为流行,回忆录以及日记、书信等是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作者退休数年后,推出这部凝结着多年心血的力作,主要是根据个人日记、工作笔记和有关档案资料精心撰写而成。
作为个人生活史的翔实记录,《何所忆》具有多视角下进行文本分析和研究的价值。该书揭示并丰富了我们关于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的个人记忆和共同记忆,让我们领略到各地习俗和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可以从作者家族史和个人成长史中,透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的轨迹,以及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河北电视事业取得的成就等。
文笔隽永、可读性强是该书的另一突出特点。全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深刻感悟、深沉思考,那些闪烁着光芒的智慧,犹如一粒粒珍珠镶嵌在优美的文字中。《何所忆》虽非随笔类文字,却颇具随笔类文字的可读性。在这种可读性中,既可以透视时代大潮带来的巨大变化,又能够见证电视事业改革发展的艰难进程,可谓美与思的精神享受。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作者行文既求真求实、下笔谨慎,又善于提纲挈领、惜字如金;既直抒胸臆,又能够自觉、自如地克制情感波澜,秉笔直书,客观叙述有关史事的来龙去脉。在专业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等方面,行文既针砭时弊、切中要害,又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特别是作者关于个人成长中遇到诸多人生问题时的思考,以及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深度反思,无不直面困境中的人性和人性中的困境,体现了作者文如其人的学者本色和专业上的远见卓识。比如作者对祖父、父亲和母亲的回忆,极为生动地记述了前辈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品格,很多细节质朴无华、感人至深。在血浓于水的深情传递中,更凸显思胜于情的深厚底蕴,令人过目难忘、回味悠长。
此外,该书行文笔法简约、要言不烦,如行云流水,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显然,这是作者长期以来刻意追求的行文风格。然而,行文尚简,就难免割舍、省略很多重要内容,特别是读者想深入了解的细节。作者似乎在不经意间给读者留下一些悬念,让人进一步思考有关问题,或者查阅相关背景资料,结合个人阅历进行阅读重建,进而获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有趣体验。
作为文本,《何所忆》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回忆录。该书不仅是记录个人或家族情况的“信史”,而且是作者所经历之时代的真实记录和生动反映。因此,该书具有多重文本研究价值,不仅适合相关专业研究者、从业者阅读参考,也适合关心改革开放进程中河北电视事业发展史、喜爱电视文艺的广大读者阅读;既可以了解曾经耳熟能详的电视栏目、晚会节目、电视剧的由来,还能够探幽穷赜,进一步了解其中的种种趣闻。
开卷有益,不同的读者由于经历不同,一定会各有感发,从中各取所需。一册《何所忆》在手,墨香清新四溢,莲香沁人心脾,像刚刚打开的一壶老酒,令人沉醉。(朱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