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新的世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新的世界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01-21 09:54

  作者:张 嘉

  对于四处旅居的著名作家棉棉来说,上海是她的出生地,更是她记忆中的一个坐标,“走在全世界每个角落,我都会寻找这里与上海的关系”。

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新的世界

  棉棉新作《来自香海的女人》近日出版,并入选作家出版社2024年度好书。棉棉说,这就是她写给上海的“情书”,书中满载着她的青春梦想、成长故事。

  棉棉的作品至今已被十几种语言翻译出版,代表作有《糖》《熊猫》《失踪表演》等。除了写作,棉棉还涉足当代艺术、电子舞曲、电影领域。

  棉棉曾说:“任何一个喜欢文学的人都不会放过上海。”那是棉棉的家乡,更是她精神的乐土。近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棉棉表示,《来自香海的女人》完成后,她感到一种释然,仿佛对上海的万千情愫得以暂时安放,“终于能够启程,去书写新的故事篇章”。

  跨越二十多年成书,像是一个“创作总结”

  《来自香海的女人》非常具有“棉棉风格”——语言跳跃而复古,迷离且诗意。小说由三个平行结构构成:本世纪初各种派对文化中的上海、虚拟黑色电影故事中的上海,以及主人公被困在欧洲时,她回忆中的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上海。这些不同版本的上海在文字的叙述中平行向前,旋绕铺陈,直到命运将“来自香海的女人”引向一个类似电影《卡萨布兰卡》般的南亚某个地点。

  棉棉说,将上海称为香海,其实与嗅觉无关:“香海的意象,类似刷牙时感觉到了那一点点薄荷……我觉得它完美地解释了我对虚构和真实的探索和感受。我一直以为香海这个词是我发明的,直到有一天,一个摄影师朋友给我发来一张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照片,照片的图说里就写着香海两个字。这对我来说,是种奇妙的缘分。”

  棉棉表示,《来自香海的女人》这本书的写作跨越了二十多年,“我总是在写上海,上海太难写了,要写出她的多重性特别不容易。我的每本书都花了很多年,但这本新书,是我对上海印象的深情拼贴与总结。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将这座城市的灵魂融入文字?我做了很多实验,然后休息、再实验,最后呈现出来是这样的,自己觉得还算满意。希望读者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可以随意翻开任何一页开始阅读。我希望他们相信自己。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美好的时光,充满了爱与感伤。我相信那些稍纵即逝的快乐教会了我有关生活的一些真谛。我也希望,未来,当人们谈论起上海时,人们在谈论的是那个由我们的爱与天真创造的时空,而不仅仅是如今人们在谈论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那样。”

  在《来自香海的女人》中,相同的场景和对话会反复出现,并在不同的叙述之间被引用,由此渐渐创造出一组进行中的平行世界。棉棉解释说,在这本小说中,香海是某段时间的上海,“我用很多年来理解它,一些经典的场景和对话被我一而再地重复使用,它像一个不断升级的‘赛博空间’,也像生活本身,但是更加极致。”

  作为女性作家,棉棉心目中的“香海”,还有一层表达,就是代表着女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很开心的那种状态:“对我来说,上海是很有女性气场氛围的,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也可以看到女性在追求自我、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力量。因此,在我的书写中,也希望一个很有思想的女性在谈论感情的时候,语言不仅深邃有力,更具有某种维度。”

  也有过疑虑,担心“流水账”写法能否为读者所接受

  《来自香海的女人》中的第一条线是本世纪初各种派对文化中的上海,棉棉尝试了一种似乎很“流水账”的写法。她坦承自己也有过疑虑,担心读者能否接受:“这么直白的写法,没有文学的修饰,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就这么把它放在第一章节作为一条线吗?后来,我还是决定这么做,因为我相信文字有它的能量。这种写法的确是一种冒险,会有人认为我是在写日记,但这确实是我想要尝试的小说笔法。”

  对于小说中的多线叙事和平行结构,棉棉表示,虽然看上去好像很随意,但实际上有着审慎的布局。“我对于一个逗号、一个句号都有斟酌。这本小说的构思非常清晰,而且花了大约八个月的时间不断修改。我签约的外国出版社了解我有这个习惯,所以他们总是等到最后一分钟才开始翻译。对我来说,修改是一种放松,让我能够静下心来。”

  曾经很迷恋“线性故事”的棉棉,这次选择了多线叙事,对于这种变化,她解释道:“我曾经在采访中强调故事的重要性,那时我对线性故事情有独钟。但是,我现在渐渐开始明白一件事:在所谓的线性故事里,一定有一个很现实、完整、饱满的描写,比如说,详细描述一个角色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这样的叙述才能被称为线性故事。但这很容易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好像作者已经把所有事情都讲清楚了。可事实上,生活中有大量的东西,它是没有着落点的,是落不下来的,在虚无中飘着的。我认为心本身的功能就是迷离的,人往往需要去调动这个迷离和控制这个迷离。线性故事不迷离,什么都讲明白了,这种‘清晰的逻辑’,反而有可能把读者导向某种对生活的误解。”

  虚构和真实,结合在一起特别好看

  虽然是小说,但《来自香海的女人》里面很多文化名人,全是以真名亮相。棉棉说:“涉及真人的部分全都给他们看过,得到了许可。让他们真名出现,是因为我觉得他们太可爱了,应该要写在我的书里。”

  回忆起青春岁月,棉棉坦承现在会觉得曾经的自己有些贪玩,浪费了不少时间,“但那段时光又充满活力,每一天都像是新鲜的冒险,洋溢着无尽的新奇与激情。每天经历的,总有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棉棉在《来自香海的女人》中塑造的女性角色,最显著的特质就是,她们似乎超脱于日常生活之外,脱离了真实中的琐碎,存在于一个充满虚构与梦幻的时空。对此,棉棉强调,虽然这些故事是虚构的,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我试图传达的是一种东方哲学的精髓——有与无并存。”

  在棉棉看来,虚构和真实结合在一起“特别好看”——“文学是什么?我觉得文学可以理解为一种目光,你看待事物的一种目光。你对这个目光是有觉知的,你知道你这个目光是一个文学性的目光,虚构就是在这种文学目光下产生的一种东西。虚构是一种能量,是一种口味,是一种调料。我在书中加入这些调味品,旨在让读者感受到爱——这是我最希望他们体验到的。如果只是写散文,那未免太过平淡。我更希望读者通过人物的对话,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从而感到温暖,放松心情。我想让他们领悟到,存在与非存在,都是现实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与自己和解,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解。”

  旅居在加德满都,没有多少时间写作

  从2017年开始,棉棉到过普罗旺斯、柏林、荷兰,还在罗马附近的一个中世纪村庄住了三年。现在,她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也已经居住两年多了。棉棉表示,小说中的第三条线,实际上写的是这些年旅居的心境:“为什么我要用文学来表达?如果不用文学来表达,有些感受非常容易变成一种抱怨。我不是因为某个地方对我好、让我舒服才去,而是因为某个地方能够给我带来灵感才去。所谓的灵感,也不是指给我写作带来灵感,而是能让我有感觉,让我思考生活。”

  在加德满都,棉棉住在中世纪的村庄里,去一个报亭都需要翻山越岭。“于是我变得很宅,因为出门要麻烦邻居,可我的邻居都是老人。那个地方像仙境一样,但同时又像是在冬眠一样,缺乏生机。有一天晚上,我收到好朋友去世的信息,但我当时连哭都哭不出声音,因为太安静了,我如果哭,隔壁绝对听得到。”

  棉棉感觉,这些年的旅居生活,跟在上海时的生活非常不同。“在上海,我的生活主要围绕着写作和各种创意工作。但是,搬离上海之后,我其实并没有多少时间来进行写作,因为我几乎需要重新学习所有的经验,尤其是与人相处的经验。我不再具有任何特殊性。我曾经最害怕的,就是在人群中我不再具有特殊性。这些年,我周围的人不在乎我到底是干吗的。”在这种变化中,棉棉开始回顾自己的人生,“你问我怎么回忆过去的?肯定不全是快乐的回忆。我的回忆,是无数条线穿出去再收回来、穿出去再收回来,在同一个时刻又会有很多个点、很多条线,而且我没有结论。这就是为什么我需要文学,因为文学是多面的,在同一个时刻,能提供给你很多的点、很多的面,分析出来给你看。但是,当我们在现实中的时候,有时候是看不到那么多东西的。”

  有一次,棉棉的一个朋友来加德满都的村庄看望她,棉棉和他谈起自己在上海有那么多朋友,但是住在小村庄一两年以后,大家都不怎么理她了,“我在想,以前那些我身边的人究竟是谁,真是我认识的他们吗?他们出于何种目的做我的朋友?朋友说,你不需要知道他们真正是谁,因为你走到哪里,身边都有一群有趣的人,这就是你的生活,你只需要知道这个。我听了以后回应他:‘但是我想理解他们。’所以,我在《来自香海的女人》中想要讨论的,很多是我们跟故事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停摆”之后,开始理解生活

  在小说中,棉棉摒弃了线性叙事,在近年的生活中,也同样不追求线性的生活节奏。在欧洲生活多年后,她发现当地人的生活也是线性的,“他们会安排六个月以后的周末去干什么,我受不了这样的‘线性’生存,于是离开。”

  棉棉的女儿现在在英国工作,棉棉笑说觉得女儿变了:“我过去总是给予女儿最大的自由,只在旁边默默地提供建议和保护,像她报考专业这些,我都尊重她的选择。现在她在伦敦工作,我建议她去加德满都旅行时,却发现她真的变成了一个‘外国人’——她计划去加德满都的行程要提前半年,做什么都要精确计划。她是在南锣鼓巷长大的,我给她的建议就是多回来,我说你要找回你的北京,认识中国朋友。我一直在告诉她东方的哲学概念,希望让她有更多的觉知,从而对东西方文化能持有客观的理解。”

  听棉棉聊天,会发现她的思维异常活跃,脑海中每天都在“演戏”,真实和虚构交织。而《来自香海的女人》也像是一部剪辑得迷离而富有文艺气息的影片。棉棉笑说电影对她的创作影响太大了,“我们年轻的时候,看很多的电影,身边的城市也在经历着变革。我身处变革的中心,常常会在电影中寻找生活的影子,在日常生活中又寻找电影的情节,渐渐地,生活与电影的界限变得模糊。看到电影演员们全情投入,以至于分不清戏里戏外,我们会觉得有些难以置信。但实际上,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看了太多的电影,感觉生活也太像电影。”

  棉棉将她在中世纪村庄的生活比作“时间的停摆”。她描述说:“我开始反思过去,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人。当你开始理解生活,你就会意识到人是活在命运之中的。”

  不尝试新事物,我会感到不安

  除了写作,棉棉多年来还担任艺术顾问。这一职业为她的写作带来很多灵感,“受此影响,我的写作常常不自觉地玩一些概念。尽管当代艺术中不乏无聊之作,但仍让我们能够从多角度审视世界。同时,我又在学习东方哲学。我觉得东方哲学教会我们的,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我的感悟,是应该有一个对自己好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并非表象,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所有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我们的文学、艺术,应该表现这样一种存在。”

  棉棉笑说现在的自己越来越平和,已经不够酷、不够先锋了。尽管如此,棉棉在文学创作中,仍然对文学实验充满热情,“如果不尝试新事物,我会感到不安。我希望我的作品中依然有先锋性。我不会迎合市场,不妥协。”

  棉棉的文字总是充满能量,但她坦言创作危机感一直伴随着自己:“我总是担心自己写得不够好,但一旦完成,我又不禁会嘚瑟,心想我怎么能写得这么好。写作过程中,我始终感到一种危机感,我从没觉得自己能完全掌握语言。因此在写作时,我需要极度的宁静,一次又一次地沉静下心来,彻底放松。”

  对于“曾经有200万粉丝”的棉棉来说,她希望《来自香海的女人》能“找到”老读者,“让他们看到我的变化,因为这样对他们的生活或许也会有启发。对于新的读者,我觉得不需要看我以前的书,只需要看这本书,或者看我未来的书。”

  棉棉将每一本书视作一个新的世界,她对过往的作品并无太多留恋。她说:“我从不认为过去有什么了不起,反倒是我的未来,尤其是我的下一本书,会更好看更有魅力。《来自香海的女人》对我而言仿佛完成了一项使命,有种‘你在那个地方生活过,你得写,你不写,被人家乱写怎么办’的念头。或者说,我对我的读者还有一种使命感。但我感觉,这些负担都卸下之后,我的写作可能会更加轻松、开心。”(张 嘉)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风味人间5》:香料绘就的文化长卷与多维审视

  • 黄梅戏《黎明之帆》:以戏为舟,载革命与人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