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淼
英国艺术评论家大卫·特里格的《艺术中的阅读者》,既是一部以书籍和阅读为主题的艺术作品集,又是一部关于书籍的进化史和私人阅读史。书中不仅收录了来自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藏家的近300件以书为表现对象的各种艺术品,让人一饱眼福,同时又以视觉的形式展示了从古至今的爱书人的形象:他们对书的爱惜之情,他们对书的守护之意,他们的阅读状态,他们沉迷于书中的种种场景——超越与枯燥,快乐与挫败,轻浮与激情,创造与毁灭……诚如作者所言:“此书向我们呈现了所有这些瞬间,它是文字世界与视觉世界之间的一次相遇。”
自从书籍诞生之日起,爱书人便应运而生,千百年来,他们之间彼此相伴,相互成就,共同塑造了人类的思想与文明。在西方世界,书籍首先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最早的纸莎草手卷即来自于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直到古抄本取代纸莎草手卷,由多页纸张装订成书,并配有封面,初步具备了一本书的雏形,现代意义上的书籍的概念才算真正诞生。至于书籍成为人类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物品,则在古腾堡的印刷术发明之后,这是人类阅读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在此之前,书籍的复制由雇佣的职业抄写员来完成,阅读是为少数人的专利;在此之后,书籍变得更加便宜、更加易得,继而开始走进民间,意味着大众教育日益普及。可以说古腾堡的印刷术既为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时更在文艺复兴、新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然,书籍的进化史和私人的阅读史并非一帆风顺,愚昧与反愚昧也始终处于激烈交锋的状态。在中世纪的艺术中,虽然人们将心灵比喻为蕴藏思想和情感的书籍,在艺术作品中将书籍描绘成心形,甚至将手稿做成心形,但修道院垄断了书籍的生产,阅读是贵族的特权,书籍是百姓的禁脔。尽管古腾堡发明的印刷术使得书籍终于进入了普通百姓家,私人图书馆的内容日渐世俗化,但书籍依然时时面临着被禁或被焚的风险:一方面是自然界的火灾、水灾和不妥当的保存方式所造成的意外,一方面是人为的禁书和烧书,另外,还有战争带给书籍的巨大危害。在《新约》中,圣保罗亲自监督烧毁他认为与基督教信仰相违背的书籍;公元四世纪,康斯坦丁大帝下令焚烧阿里乌斯的异端文书;1933年初春,纳粹德国在全国各地公开焚书,开展“反非德精神行动”……
对于现代的爱书人而言,藏书本身自有独立的价值,所以他们将大量从未翻阅过的书籍堆放在书架上并非任意妄为。但对于古代的欧洲人而言,这种只藏不读的行为却是遭人嘲笑的,意大利画家阿钦博尔多笔下的《图书管理员》,即意在讽刺这种叶公好龙的爱书人。十五世纪的壁画《耶稣与博士》反映出当时手抄本的风行一时;洛朗绘制的《印刷机的发明者古腾堡》则旨在提醒大家,是“古腾堡让每个人都成为读者”;佐丹奴笔下的《赞西佩往苏格拉底的衣领里倒水》或许是告诉我们不要高估阅读的力量,面对悍妻,苏格拉底同样无能为力;洪特霍斯特的《坚定的哲学家》最觉有趣,一位面带微笑的半裸女子引诱正在阅读的哲学家,这个香艳场景带来一个开放的选择:或者表达了一种精神追求的规劝,或者揶揄老学究的不解风情,究竟如何解读,端赖你对阅读有着怎样的态度!
毫无疑问,是书籍的普及推进了阅读私人化的进程,而阅读私人化又意味着思想与人格的独立。这一进程的重要性在于,阅读就此摆脱了某种崇高的目的,功利性的阅读退居其次,阅读本身自有独立的价值,从而为现代小说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而女性阅读的兴起也同样得益于这一进程,因为正是通过阅读,女性读者才摆脱了父权社会的监控,进入了一个只属于她们的私人领域,她们从中体验到的是一种新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她们追求的只是阅读的快乐,而不是所谓的“德育”。1875年,挪威画家迪特里克松即在其画作《农舍内景》中描绘了女性阅读的沉迷与陶醉;1939年,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在其画作《躺着看书的女人》中描绘了女性阅读的沉思与默想……这些艺术品构成了私人阅读史与个人生活史的明晰线索,从中不难看出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嬗变。
单就我个人而言,《艺术中的阅读者》所收录的美术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英国画家佩鲁吉尼的《阅读的女子》和法国画家德兰的《一杯茶》:前者格调柔美,用笔细腻,描绘出一个女子阅读时的精神状态;后者取名《一杯茶》,可见阅读与品茶之间的关系,画家似乎在暗示,阅读既是一种休闲,也是一种享受——难道不是吗?阅读其实正是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地改变着社会,悄悄地改变着时代,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
《艺术中的阅读者》为书籍打造了一座纪念碑,当我们正在为纸质书的未来争论不休时,特里格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重新点燃起我们对书籍的惊奇和欢喜之情。特里格试图告诉我们,尽管当下与纸质书相类似的媒介都有点古老,却并未过时,因为纸质书的优势首先即在于它的触觉体验:一本书必须由读者激活,打开封面,翻开书页,做一些旁注或眉批……特里格认为,当我们的生活日益被网络掌控、个人信息均处于被监控和被追踪的状态时,纸质书却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私密的“离线”机会,书籍亦因之成为一个健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