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海洋深处的一场自我救赎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在海洋深处的一场自我救赎

来源:解放日报2025-02-10 09:21

  作者:陈力君

  本雅明在考察欧洲中世纪时发现,远行的水手和安居本乡的老农夫都是会讲故事的人。然而,随着传统社会的逝去、人类探索世界能力的增强、距离感和空间意识的改变,这两类讲故事的人的魅力渐趋式微。作家禹风于2024年推出的小说《梦潜》,向读者展示了因潜水而衍生的熟悉、新奇而又幻梦般的故事。潜水作为兼具陌生经验和熟稔技能的人类行为,成为当下生活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设备和工具,探索自然、深入自然的人类活动。

  具身化的“水下时空”

  在惯于陆地生活的人们心中,水下的世界,尤其是广袤的海洋领域,往往是一片模糊或空白。《梦潜》这部作品凭借个体的身体活动,真切地展现出五彩斑斓的水下世界。潜水者以肉身潜入水底感受水体世界,有别于《海底两万里》的想象和推测,亦不同于科学考察所获的理性判断,而是基于感知与体验再现“水下时空”。

  《梦潜》中不仅刻画了珊瑚礁、海底沙地、鱼群、大型鱼类、水下峭壁等多样的水下景观和动植物,还详尽描述了在潜水过程中各种生理体验和身体感知。诸如不同水压产生的身体感觉、压力改变时的忍耐限度、水中身体的控制能力、如何避开障碍及避免其他有害物种的攻击的本能和下意识,以及面对风暴时的应变能力、极端条件下的求生之道等。作品还描述了水中漂浮的感觉、夜潜的记忆,以及身处无限广阔空间又无法定位的恐慌和焦虑——“开阔空间恐惧症”,还有令人迷离恍惚的奇异的“氮醉”(潜水尤其是深潜时,氮气在人体内积累而产生的麻醉现象)感受。潜水中遭遇的多种情境与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观,都是潜水带来的有别于陆上的陌生体验,是从回望陆地视角产生的别样感知:“经历了海底的黑暗,宾馆熄了灯的房间就不可能再黑暗”“每次下水心里沉甸甸,重温最初作为婴儿来到这蓝色星球时令他哇哇啼哭的那种压力”“现在是海平面以下22米深度,能见度良好,太阳在水面上像一盏昏黄的灯”。潜水所感受的周边环境的光亮、色彩与体感差异,都是异于日常生活习惯、固有观念、认知以及惯常感知的改变,是迥别于陆地生活的物质基础与生存条件而产生的新的体验和认知,也是人类身体记忆的重新开启。

  《梦潜》提供了人类介入水下世界的新经验。潜水员以漂浮的身体形态,借助运动和感知系统认识区别于陆地的新环境。通过依赖身体移动而逐步展开的水下行动和认知,以“触摸”方式积累认识世界的新经验,为人类展开新的言说和思考提供了新素材和源泉。

  水下的人性反思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人类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陆地生活经验,陆地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空间。亲近海洋的潜水活动,则唤醒了人类无意识领域、与史前生命意识关联的冒险精神。现实生活中的潜水活动,是在现代科技基础上新的探索世界的渠道。相对于源远流长的人类陆地生活史,海底世界仍属于原始蛮荒地带,是偏僻、荒凉、寥落、活动稀疏、未经人类文明改造的陌生之境。

  潜水时人们容易遭遇各种难以把握的、超出预期的、不能理解的事物或者现象,但“人生是客旅,所有到达人间者必经历练”。人们在不断遭遇意外、偶然和失控状态时,才能感受自然法则的强大力量。潜水员们时常面对变幻莫测的风暴天气、汹涌的海流等风险,以及各种未知的挑战和威胁。这些平凡生活中不曾企及的独特体验,让他们能有机会去领会生命的完整历程,甚至生死之间那微妙而深邃的界限,进而形成一种超越常规意义的生死观念,和对生命意义的别样理解。

  《梦潜》这部小说集中出现的这些对水世界心驰神往、热衷于潜水活动的潜水者,他们大多背负着不同程度的心理暗疾或精神创伤。远离人群的潜水活动,也是暂时逃避或者妄图忘却人生伤痛的一种选择。《沉鱼》中的卜冲,因情伤而远离喧嚣繁华的都市生活,试图通过潜水逃避世界、麻痹自己;《深处》中迷恋深潜的唐唐,无法忘怀水深处的诱惑,即便师傅和妻子苦口婆心地劝阻,也依然无法令他放弃这一涉险之举,直至在深潜水底时面见海神幻象后,他才经过自我挣扎得以上浮,摆脱了险境;《洋流》中处于不同状态的三对夫妻,在遭遇洋流致使无法顺利返航、只能漂泊在海面上的极端情境下,内心隐秘以及各自真实人性才得以暴露。经历一次潜水过程,就等于经历了人生的一次重启。每次潜水,都能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这些传奇故事以及展现的真实的人性状态,都是在潜水活动中遭遇突变或意外等极端人生情境下,或在裸裎的人性状态之际,一次次审视人性的经历、一次次精神的救赎之旅。潜水通过环境的改换、情境的变化,打开了另一世界维度,使长期沉浸在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状态中的人们,意识到自身经历和认知范围之外的更为广阔的世界、自然法则和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进而对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和狭隘心态进行反思。

  作家凭借对善恶、爱情、生死等经典文学主题的探讨,提供了人类重新审视自身处境和生命意义的可能。

  人类社会的延伸和扩展

  潜水活动,作为人们面对陌生环境和别样空间的新探索行为,在其过程中催生出一种适应此类活动的关系模式,既相互陪伴、相互依存,也互为镜像的关系设置。在《沉船加那利号》中,现实倾向的中国男人谷晓涛和相信童话的日本男人俊代,尽管性格不同,价值观也不同,但是两个东亚男人在合作中完成了充满传奇的潜水行为,且在俊代过世后,谷晓涛通过他们共同建造医护型养老院延续同伴的生命价值;在《下降流》里,行事谨慎、理性的中年男人莫涛,在遭遇海底下降流困境时,与勇敢无畏的潜导莎拉协同合作、无缝配合,从而得以顺利上浮;而在《跟姑妈去看小象》中,庆阳和晓霜不仅合作完成了海底夜潜,还实现了自我救赎和相互之间的心灵拯救。

  文学作品中的潜水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活动,它更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延伸和扩展。潜水过程中的人物关系,也不限于由单一的、目标明确的潜水行为而展开,更体现为相互合作和互相成就的系统行为。他们在水下互为伙伴,在相互依靠的同时,更需要理解、尊重和信赖对方,从对方的一举一动和发出的信号中读懂其意图。作家深刻洞察并把握了这一人物关系特质,尤为突出人物关系间的镜像关系。

  潜水时镜像关系不仅存在于人物之间的关联,还扩展到潜水活动以外的整体世界。陆地生活和潜水活动、都市生活和探索自然的活动,相互间都构成了镜像关系。当作者潜入水底时,陆地景象、都市空间和人生经历,都如梦幻般地作为镜像而存在,成为回望陆地生活的对应,这就形成了“梦潜”般的角度和景象。

  《梦潜》这部小说集中记述的每一次潜水活动,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中逃离都市的“诗和远方”。作为中国当代最擅长潜水的作家的作品,《梦潜》这部小说是保留一次人类活动新领域的深度探索,也是试图拓展题材的书写实践。它携带着潜水的轨迹和印记,凭借大自然的雄奇和力量之美,形成了充满奇幻冒险的浪漫主义的审美风格。(陈力君)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尹德锦:舞出东方审美的意蕴与温度

  • 李修文《猛虎下山》:对九十年代的别样书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