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封神》系列电影:中国特效大片工业化发展的缩影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封神》系列电影:中国特效大片工业化发展的缩影

来源:文汇报2025-02-12 09:41

  作者:方红峰

  备受瞩目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征战”蛇年春节档,与其他同档期作品有所不同的是,对于这样一部基于中国人耳熟能详神话打造的电影IP,相比于讨论剧情,观众似乎更加关注第一部略显粗糙的特效,是否有所改善和升级。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日益成熟和观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特效大片逐渐成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力量。导演乌尔善的《封神》三部曲系列以打造像《指环王》那样的电影为目标,自立项以来就被期待成为中国魔幻电影的里程碑。而从已经上映的两部电影,的确能够看到在工业化制片流程、特效技术等方面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成果,也成为当下极具讨论价值的特效大片样本。我们不妨以此探究中国特效大片现阶段发展得失,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工业化制片流程为特效大片保驾护航

  《封神》系列电影能够在上映后引发广泛的热议,一方面源自于“自来水”观众对于影片多维度的解读与二度创作,而另一方面则与其创作之初的“工业化制片”思路紧密相关。其主要体现在规模化整体制片流程、专业化团队协作以及国际化合作等方面,集中展现了中国电影产业在制片模式和管理水平上的提升。

  规模化制片方式通过多部电影的连续制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风险分散。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电影项目的成功率,降低制作成本。《封神》系列电影将三部的内容集中拍摄,分阶段进行后期制作和投放上映。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部创造营销环境和口碑,也为后几部的后期制作和根据市场反馈的修改争取了时间和可能。

  技术人才的支撑和专业化的团队协作同样功不可没。近年来中国的电影制作和特效人才的培养,从基础国际代加工、院校科班教学到国际合资电影创作,实现了质的飞跃,为特效大片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与此同时,不同于以往一般影片拍摄完成之后再进行特效制作,导演乌尔善及其制作团队与乔治·卢卡斯、詹姆斯·卡梅隆、彼得·杰克逊等著名好莱坞特效电影导演一样,在创作之初就具备特效思维,对于不同的场景提前确定制作方案:确定哪些实拍、哪些采用特效、哪些虚实结合,这样既保证了制作流程的顺利进行,也打通了前后期合作,使视觉效果的实现更具整体性及稳定性保障。

  《封神》整个创作团队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多方面的国际化合作提升了电影的技术水平,也拓宽了电影的市场空间,更为中国的电影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机会。除了聘请好莱坞知名的特效指导,制片方更与《卧虎藏龙》的艺术指导、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设计和最佳服装设计的艺术家叶锦添合作,为这部中国神话增加了许多原创性的设计,兼具中国传统和艺术创新,可以让观众抛开对神话故事的刻板印象,也能吸引全世界的观众,让他们对中国的神话感兴趣。中国电影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使得中国电影制作团队有机会参与大片,学习到国际先进的特效技术。

  《封神》系列使用多元化制作方式,辅助叙事的真实展开。摄制组在多个博物馆寻找商朝文物和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元素,美术组根据史实的造型风格和符纹样式进行艺术加工,设计建筑宫殿、角色造型、模型道具等,这些设计能让中国观众指涉到真实且有奢华感的“文化记忆”;除了“鹿台”等大规模场景采用三维制作外景,多数有人演出的场景等均采用实景实拍辅以特效气氛或背景:大规模棚内实景加抠像背景合成,既保证了摄影、灯光的可控和稳定,也提供给演员表演足够的临场感,同时为延伸场景、合成特殊气氛等后期制作的顺利提供了保障。

  借国际化的特效手段实践中国特色美学

  特效技术在特效大片的工业化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眼下观众对电影的需求,也在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更关注视觉效果带来的沉浸感。《封神》系列电影在特效制作上采用了许多国际先进的特效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电影创造奇观场景、使其画面效果更加震撼和逼真。如“姜子牙返老还童”“申公豹断头”“狐妖移魂”“杨戬遁术变幻”“哪吒甩混天绫”等角色及情境,这些中国玄幻故事中经常出现的神话元素,可以通过CGI、抠像、合成、变形、变速等技术,不依赖蒙太奇而直接呈现其变化过程,其变化的真实感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利用传统特效和数字特效结合的技术,可以使细节与大规模场面同时存在成为可能,也使得电影场景更加逼真、震撼。如片中“大战将至”以及“闻天师十绝阵”等段落,以震撼的视觉效果和紧张刺激的剧情,为观众描绘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级战争。其中为了展示“魔家四将”,在描写其脸部和身体细节特征时,模仿符合中国审美的庙堂佛像形态和肌理质感进行传统特效化妆,配合特殊动态速率和重力震动等表现出其巨大威武。复杂战场则一般采用实拍前景人物、环境或背景用缩微模型或CGI制作、大规模部队用多层复制等特效加工方法,进行多层合成。多个连续镜头采用不同特效方法的组合,突出其奇观化的体型反差和真实的画面效果。

  制作团队不仅引进了国际先进的艺术和技术指导,还致力于挖掘富有中国特色的特效技术和奇观场景,例如将中国具有优势的传统武术设计、以及擅长写意描写的仙侠电影特色,与威亚、绿幕等特技方法相结合,进行打斗动作和场景设计,充分挖掘出视觉化的镜头设计美感。《封神1》中杨戬和哪吒破门而出时的场景,采用运动摄影、实景实拍与威亚棚拍、绿幕合成等镜头结合,将两小将破门一飞冲天的飒爽英姿表现出来;《封神2》中,为了战争场面更加宏大壮观,采用了大量在无人机航拍镜头的基础上进行特效加工的场景——“西岐美景”“朝歌城池”“大军对阵”等都极具中国式美感。

  特效创作应避免与观众感受产生“温差”

  当然,在特效创作中,最重要的是遵循真实性、统一性的原则,正如科幻电影教父雷德利斯科特所说:“无论怎么千变万化,最深层的内核都基于现实。”在实拍电影中插入CGI描摹的人形怪物,对中国特效团队来说目前仍是挑战,一方面是中国式怪物的风格设计把握,另一方面是CGI人物真实度的实现。

  比如《封神1》中雷震子的造型和动态具有一定考古还原度和概念创意,但其更接近好莱坞风格的怪物形象,不太符合中国观众对传统古代“兽人”的审美期待,再加上在合成光影和材质等细节的真实性上的缺陷,使其与影片整体东方风格产生了割裂感;但《封神2》听取观众反馈,雷震子经后期精细加工后就自然许多。同时,尽管《封神2》中有许多像“质子团蛊毒尸变”等可圈可点的三维场面,但仍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殷郊法相”,虽说用到最先进的三维扫描复现技术,但最终的效果与设计图相去甚远:脸部造型和瞳孔颜色太接近“人”,且没有眉毛,缺乏法相威严的同时,又容易产生“恐怖谷”效应;透明“蓝人”渲染的肌理质感粗糙,与前期精致的宣传图效果差距甚远;另外还有眼神笑容等表情僵硬,肢体活动时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穿模,交互时气势气氛辅助不到位等问题。

  另外,特效合成时的比例把握也是营造真实感的关键,这个比例不仅是因为摄影机与被摄对象距离不同造成的大小关系或景深等透视变化,还包括饱和度、对比度、上下纵深、光照度及折射、反射等空气透视的比例真实度。如在大规模合成戏中,某些角色或场景,因三维缺乏质感细节,或者不协调的合成比例及影调关系会造成真实感的偏差,观众有时也会因感觉“怪怪的”而出戏。

  《封神》系列电影作为中国特效大片的代表,其在制片、技术、市场方面的工业化探索,是中国电影产业工业化发展的缩影。通过规模化制片、特效技术创新和灵活的市场策略等,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特效大片的整体水平,也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即如何用世界性的叙事语言、真实感的视觉效果,演绎承载国人深厚价值观念和文化信仰的史诗神话。

  希望中国电影制作团队可以发掘更多优秀的中国IP,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特色世界观构建上继续深入探索和传播,使不同文化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我们有理由相信,电影特效发展会随着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壮大,中国大片如果可以发挥中国特色,未来中国电影将在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作者为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哪吒2》的青春成长:昔日小刺猬,蜕变穿山甲

  • 【网络中国节·元宵】闹元宵,解锁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密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