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惠敏
20世纪80年代以降,钱锺书在文坛和学界受到极大关注。不仅《围城》《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等幽默风趣、博征广譬、妙语连珠的作品惊艳了文坛,而且《谈艺录》《七缀集》《管锥编》等学术著作也以知识的渊博、考证的严密、辨析的深刻而被奉为谈文论艺的典范。随着钱锺书在海内外学界声望日隆,对其研究的著述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蔚为大观。相关著述基本集中于生平传记、文学创作、传统渊源、西学影响、学术方法、修辞手法的研究上,对支撑与引领钱锺书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思想体系虽有一定的剖析,对其在中西文学文化比较研究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还需要深入开掘。
田建民多年致力于钱锺书研究,笔耕不辍,从1997年的《诗兴智慧——钱锺书作品风格论》,到2015年的《鲁迅、钱锺书论稿》,其钱锺书研究日趋深入、成熟。他新近出版的学术专著《理论、交流、创作:钱锺书的“三维”文学空间》(人民文学出版社),从理论、交流与创作三个维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钱锺书的文学成就与学术贡献。正如刘勇在该书《序言》中所说:“这部书稿,系统地提炼、阐释和论证了钱锺书以审美为标志,以文学本体论和民族主体性为核心的文艺与学术思想体系;全面梳理与论述了钱锺书在中西文化沟通和中外文学比较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深入分析论证了钱锺书独具的创作个性与独特的作品风格。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近些年来在钱锺书研究上所取得的标志性进展。”的确,该书在解析与研究钱锺书独特的学人创作风格时,不是对作品中幽默睿智的妙语趣句进行简单罗列并加以鉴赏,而是从理论上深入探究其天赋个性、气质才学是怎样转化为灵气活现的文字,其中存在怎样的演变升华过程。比如,从钱锺书俏皮幽默的天性与擅长想象和联想的才能,分析其作品幽默风趣、奇思妙譬的风格;从其学识的渊博分析其作品旁征博引、擅于用典的特点;从其对艺术技巧特别是语言表现的“水磨”功夫,分析其作品呈现出的“以俗为雅”“太朴不雕”“极炼如不炼”的格调。这些对钱锺书作品细致入微的分析与论证,可谓从更深的理论层面揭示了钱锺书学人创作风格的形成与特点。此外,该书以两章近7万字的篇幅,对钱锺书的《苏东坡的文学背景及其赋》《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悲剧》《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等一系列英文著述进行了系统介绍与研究。相关著述意在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学,纠正西方对中国文学的误读与误解,同时考证了中国文学在西方的传播、演变,让人们从中了解到当时西方人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接受情况,以及对中国传统经典诸如《赵氏孤儿》《好逑传》等的翻译和传播情况,凸显了钱锺书在中外文学交流方面的先行者地位与突出贡献。
相较以往研究,除对钱锺书创作风格与中外文学交流实绩进行了研究拓展,田著更具思想意义与学术价值的是,通过深挖细掘、探微钩玄,考察分析了钱锺书文艺观的形成,并重点提炼、揭示了其学术思想体系的内涵与特点。首先,该书从地域文化环境、家学渊源、严格的新式学校教育、域外文化影响诸方面进行深入考察,以此为基础分析、判定钱锺书对文艺的基本认识、见解、观点、思想,是在中外文艺碰撞中产生的,是在对中外文化的接受、比较、选择与融汇过程中形成的。通过对《中国文学小史序论》《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中国诗与中国画》《论不隔》等一系列理论批评文章及《谈艺录》《管锥编》中谈文论艺的思想论断进行条分缕析的梳理,作者从其中的“不隔”美学境界、“耐读”接受美学理论、“唤应起讫,自为一周”篇章布局说,抽绎总结出钱锺书强调作品自身文学性的文学鉴赏论;从其反对文学上的社会造因说、题材决定论、反映真实论、社会效果论,强调重在“考论行文之美”,宜“以能文为本”而不当“以立意为宗”的系列论述,归纳提炼出钱锺书以文学本体论为基点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观;从其强调“文学随国风民俗而殊,须各还其本来面目”,主张对传统文学的批评与鉴赏应严格遵守文、诗、词、曲各文体自身特点和规律等主张,归纳出以“体制”与“品类”、“得体”与“失体”来品藻作品的体系规范;从把作品生命化,以“气”“骨”“力”“魄”“神”“脉”“髓”“文心”“句眼”“肌理”等来评判作品气韵风格的“人化”文评,点明其文论的民族主体性特征。通过以上几方面研究,作者最终从总体上提炼出钱锺书以文学本体论和民族主体性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由此使学界长期以来语焉不详的所谓钱锺书学术思想“潜体系”“钱体系”得以明晰,突破了将钱锺书学术理论基点定位于“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的“打通”说。
该书在理论、交流、创作的三维文学空间还原了一个具有理论灵魂的完整而鲜活的钱锺书形象,特别是对其以文学本体论和民族主体性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的分析与提炼,不仅对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而且对在全球化语境下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外文化关系,探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作者系河北传媒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