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动物的视角如此打开世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以动物的视角如此打开世界

来源:解放日报2025-03-16 10:05

  作者:陈晓婷

  让自己变成行走的风景

  《狐狸有九个想法》是王族在新疆生活30多年,走遍天山南北的不同地域后,对动物的真实记录和表达。新疆在自然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物种资源,尤其是生存在不同处境中的动物,从古至今都与人们息息相关,不离不弃。正是出于对一块土地的理解和尊重,王族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动物的命运变化,传递出了动物和一块土地共同铸就的边疆传奇。

  动物是仅次于人的具有实际行为、内心反应、精神波动的生命。它们的活动范围更多地属于大自然,并且长期在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环境中生存,在“生存”“取舍”和“排他”等方面形成动物法则,让自己的活动变得更加合理自如,能够更好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它们的生命中,季节更迭、天气变化、同类侵袭、自身弱点、山川森林等,都会给它们带来严峻考验,但它们是大地之子,不论出生在怎样的环境、经历怎样的成长过程、遭遇怎样的命运,它们都会在森林或旷野中,自然而然地将动物习性推到极致,让自己变成行走的风景。

  相比之下,动物解决自身困境的能力,历来都在人类之上。它们不像人类必须依附社会、文明和物质那样循规蹈矩。它们自由自在,能够让自己更为本真自然,在维持天性和保留生存本能的同时,轻而易举找到“活下去”的方式方法。譬如在草原或者森林里,从来都不会发生动物被饿死的事。这样的事在狼身上能找到例证,有人总结出狼一个月里“七天吃肉,七天喝水,七天喝风”的生存处境,可见动物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从来都不会丧失生存能力。

  基于此,王族的这本散文集通过对动物“生命力量”的对照,提供了诸多让我们认识动物行为、精神和心灵的机会。王族在这本书中讲了不少动物的具体细节,呈现出动物的精神指向和内心反应,让人无比惊讶地发现,人做不到或不具备的,动物反而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当然,动物的“强烈反应”并非全部是积极向上的,它们的现实处境更多的是对自身命运的抗争,或者在命运旋涡中的挣扎,再或者是它们出于动物本性(如狼的凶残、鹰的决绝、骆驼的坚忍)自然而然做出的本能反应。如此说来,王族写下的这97种虫鱼鸟兽,是以动物的多种生存方式以及它们的“本性”为叙述依据,细致地讲述让我们感动或者被激励的动物范本。

  一种和谐共生的生命意识

  因为地域的原因,王族在书中确实呈现了不少故事。譬如“二十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在阿勒泰听到一只狼的故事。一天,一群狼包围了在外打马草的边防军人,因为离边界线太近,战士们不能开枪,只好用刺刀与狼拼斗。指导员一刺刀刺中一只灰狼,他正准备再刺时,另一只狼扑过来趴在了灰狼身上。他一刺刀下去,那只狼不动;第二刺刀下去,那只狼仍然不动;第三刺刀犹豫了一下,便收了回来。他发现,被那只狼护在身下的灰狼是母狼,从它圆形的腹部可看出它怀孕了。指导员提着枪退后,狼群嗥叫着向山谷窜去”。

  “在另一个边防连,一匹马给连队拉水近十年,后来通了自来水,它便失业了,盯着水龙头愣愣地看。一天早晨,人们发现它走了,四处都没有它的踪影。一年后它回来了,浑身的毛长得很长,眼里含着泪水。战士们以为它不再走了,给它吃东西,将杂乱的毛剪去。它望着战士们,眼神颇为复杂。第二天早上,战士们拧开水龙头用水,那匹马突然痛心疾首地发出一声嘶鸣,冲出院子跑向荒野深处。此后,它再也没有回来。”

  “牧民在戈壁上放牧时,如果没有饮水,他们便在中午放开骆驼去找水。那是一种古老的觅水方式,因为酷热难当,骆驼会找到有地下水的地方,卧下去借以湿气降温。牧民在那样的地方挖下去,便可找到地下水。有一年,牧民将一峰骆驼放出后,数日不见它回来,后又因为天气突变便无暇顾及它,提前转场去了别处。一个月后传来消息,说那峰骆驼找到了有地下水的地方,但牧民没有去找它,它在等待中被饿死。”

  其实散文是不容易讲故事的,但是王族在这本散文集中,用大量细节讲述了动物故事,而且因为真实呈现了动物的具体行为,所以让我们看到了真实、清晰和亲切的动物。王族在后记中说:“人懂动物,想必动物也懂人。”例如王族在介绍老鼠时,透过老鼠视角体验了一次它们的“偷盗”。鼠类一般会等人类离开家后再潜入偷窃,为了逃避人类的抓捕,还会开启一场“鼠脑风暴”,这种叙述生动展现出老鼠机灵敏捷的特点,读来十分有趣。作家在叙述很多动物时,试图在观照动物的同时观照人类自己,这不仅体现出人类对动物的视野聚焦,更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生命意识的反映。

  谚语永远都不会过时

  这本书的语言也颇具个性色彩。王族在讲述新疆的人和事,尤其是关于动物与众不同的命运经历时,运用平和、轻松和自然的笔调,将其娓娓道来,使人读来犹如在倾听草原牧民的讲述,并且能够在言语和情节之间,感知到长调一般的吟唱,还有风和阳光,让草原上的动物自由走动,间或凝眸向远处张望,目光中充满安静从容的神情。王族怀着感激之情写下他看到的,记录下他听到的,于是就有了这本笔调颇为轻松,能够让人经常沉醉其中的读物。譬如在新疆的阿勒泰有一个说法,有牧民可以听懂羊的叫声,甚至可以跟羊对话。这是人们长期与动物相处,在心灵之间达到的某种默契,然后在心灵之间交融相通。人与动物虽然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但通过具体词语或意象的表达,可以在心灵或者感知上达成共同认知。阿勒泰能够听懂羊语的牧民是无比幸福的人,也是神一样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如此打开或者呈现的世界,让人禁不住感叹它的美好,超出我们的想象。

  书中还引用了诸多谚语,使文本具有了独特样式。譬如“只要沿途有毡房,走一年也不会饿肚子”“眼睛能看见的地方,马一定能到达”“吃肉的牙长在嘴里,吃人的牙长在心里”“让狗饿着,它才会跟着你”“去吹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等,都是新疆牧民从具体生活中得来的生命哲学。谚语永远都不会过时,万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可以被一句谚语容纳。相比之下,生活在草原和西部的少数民族(包括以往的游牧民族),因为在生活中习惯于使用谚语,并自觉按照谚语要义,规范和要求自己的行为,所以他们常常在生活中本能地说出谚语,或者使用谚语规范和感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书中有不少谚语都与动物有关,可以看出动物的生死和悲欢,是与世界、与普遍存在的生命互为影响、互为对照的结果。因此,动物在巨大空间中越来越清晰,给我们展示出了可供深度思考的立体形象。

  长久形成的依存关系

  在书中,王族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新疆牧民与动物的关系。通过讲述至今仍然被牧民沿袭的游牧,以及人与牲畜的古老关系,展示出以牧业为主的人群的生存现实,并彰显时代更迭中得以延续的传统意义。同时,王族还以较多笔墨呈现了在草原之外的绿洲、村庄和家庭中的人,与动物(家畜)的关系。譬如牛、羊、马、骆驼、驴等,这些动物至今仍与人们和谐共处,并以长久形成的依存关系,昭示出当下社会依然需要维持或者传播这种传统的意义。

  阅读王族的《狐狸有九个想法》,心里一直有一个感觉——这本以动物为主角的书,从更高的层面而言,与新疆大地构成了怎样的关系?也就是说,动物的种种反应,与这个世界的对应或者指向是什么?直到看到一个关乎动物与牧民互相影响,构筑成难以割舍的生存法则的细节,我才为之释然。

  书中写到一个哈萨克族习俗,叫“斯热阿勒合”(意为认识后就是最好的),说的是人们碰到打猎归来的猎人,虽然彼此陌生,但会向猎人索要猎物。在他们看来,猎物属于草原上的每一个人,猎人是代表大家前去领取的,可尽管索要。猎人不会拒绝陌生人的索要,他们认为对陌生人慷慨赠予,会得到神的保佑,因为陌生代表意想不到的福祉。多年来,猎人们自觉遵守这一习俗,在打猎返回时在马鞍上画一条线,并将猎物挂在画线处,表明此猎物是可以赠予的,陌生人可尽管索要。动物与人的关系,也是这般陌生又无法割舍,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者系新疆文化出版社副编审)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狂流》:西部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之歌

  • 赵阡合:明星靠扮丑转型,是在走捷径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