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沈 昭
越来越多的千禧一代正在走上各行各业的舞台。3月29日,零零后旅美青年作家刘倩带着她的首部虚构散文集《别来春半》做客可一书店,以“在离散与回归之间,寻找千禧一代的华语文学之声”为主题与《钟山》资深编辑汪楚红展开对话。
非典型留学生精神图鉴
《别来春半》记录了刘倩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在海外求学的心路历程。书中既有对异国生活的细腻观察,也有对文学写作的深刻思考。
刘倩目前是芝加哥大学比较文学与东亚研究硕士。《别来春半》的创作缘起于朋友的建议,“一次和朋友交谈的过程中,我分享了《别来春半》书中的部分稿件,她建议我将这些积累多年的作品成册出集。其实当时我有所犹豫,因为觉得自己学生时代的写作仍显稚嫩,存在许多不足,还未达到可以出版问世、迎接公共批评的水平。”不过最终刘倩还是迈出了第一步,在作家出版社的帮助下出版了首部作品。
文学创作来源于作者的生活体验和观察,刘倩的创作也是如此。在《别来春半》中有一篇文章名为《过期的喜悦》,写了一个纽约的异乡人到中国城买面包时遇到不太友好店员的故事。这个故事来源于刘倩的真实经历。刘倩就读的比较文学专业没有什么中国学生,“我所在的环境让我没有归属感,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小团体。另一个就是食物,尽管我们食堂很好吃,但我还是个中国胃,还是想要去中国城吃饭。”对刘倩来说,去中国城买面包成为她日常中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
刘倩成长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又有着跨文化生活体验,其本人又是一个古典诗词爱好者,多种元素的影响使得她的作品既有古典文化的底蕴,又有国际化的广阔视野。
她学习过很多种外语,日常学习、生活中频繁地使用外语,但她一直坚持使用中文写作,“在美生活多年,中文不再只是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存在,而是我个人及文化身份的一部分,也是我用以抒发见闻感想、跨越不同文化与语境的坚实桥梁。坚持中文创作,讲述中国人以及中国留学生的故事,一是提醒自己的文化根基从何而来;二是希望能够将自己学贯中西的经历与感受分享给更多人,尽可能地在博大的中文语境里‘府纳百家’。”
当前刘倩的创作围绕着“流浪与离散”“跨文化语境”以及“个人身份认同”等主体,她认为任何跨文化写作绝不等同于对于母语文化的摒弃或是叛逃,“跨文化写作是对自我真实声音的一种肯定。它指引着我去不断思考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对话,甚至是水乳交融的可能性以及我们如何不断寻找和尝试定义的文化、乃至家国记忆的边界线。在世界文化交融频繁的今日,守护语言文化的方式之一便是走向世界,寻找新的途径和方式将它带到世界的舞台上。写作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为了铭记,而身处异国他乡,只觉得这样的使命感更加强烈。”
千禧一代的文学自觉
如今的文坛,六零后依然有旺盛的创作力,七零后在冲击各大奖项,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后起之秀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刚刚走入主流文坛视野的零零后作家又在发出怎样的声音?
刘倩提出,对于自己这样千禧一代的有着跨文化生活背景的写作者来说,写作的倾向已经与前辈有了很大不同,“许多优秀的前辈作家,尤其是身处二十世纪时代变动的创作者,往往因为受到动荡时代的大环境影响,在书写个人与家国情怀之间的关系时,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渲染,难以有‘较为独立’的个人叙事色彩。”时代在变化,写作者的生活经验在变化,所面临的挑战也在变化,对于年轻的作家们来说,“比起塑造一个个被时代所推动、影响、打造的故事,我希望更多聚焦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去拷问、挑战,甚至是引领时代的思潮,赋予写作以及角色本身更多的‘个人主动权’,企图走出时代本身框定的局限性,我期待看到更多优秀的新生代作者创造出不一样的华语文学风景。”
今年,刘倩的新作《她从此不敢扮观音》即将面世,这是一部聚焦海外底层女性生活经历的短篇小说集,“我希望继续通过写作,让更多这样的声音被大众所知悉、听见。在新一部作品中,我希望可以颠覆读者的预期,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沈 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