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敦煌美学何以“长红”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敦煌美学何以“长红”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4-10 10:03

  作者:袁子茗

  日前,“云衣霓裳:2025敦煌服饰文化暨创新设计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展厅中,一幅略显斑驳的《敦煌莫高窟盛唐第172窟西方净土变》壁画吸引观众驻足欣赏。这是敦煌学奠基者之一、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于1955年临摹的画作。除了壁画和彩塑摹本,华丽的霓裳羽衣、流光溢彩的织物首饰、藻井纹样装饰的中小学制服等,也在1700平方米的展厅内触手可及,诠释着敦煌美学的一脉相承。

  本次展览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敦煌研究院和北京服装学院联合主办,分为“华服宝相”“翩如兰翠”“人间万象”“随色象类”“守正创新”和“似锦繁花”6个单元,背后蕴含着从壁画研究到复原临摹,再到创新传承的内在逻辑,凝结了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团队7年的研究与创作成果。展品共计369件,既有以实地考察为基础、并结合文献资料整理绘制的人物服饰效果图、重点图案细节图,还包括众多服饰艺术再现作品和创新设计作品。            

  观众参观“云衣霓裳:2025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展”。于 凯摄(人民图片)

观众观看展出作品。(主办方供图)

  三代学人接力守望

  展厅入口处并排陈列着三组作品:常书鸿1944年临摹的敦煌莫高窟盛唐第66窟菩萨线描;常沙娜、张定南1947年临摹的敦煌莫高窟五代第98窟于阗国王、于阗王后;北京服装学院原院长刘元风绘制的安西榆林窟西夏第3窟主室西壁北侧文殊菩萨服饰。三组作品跨越时空,不仅展示了敦煌美学的赓续传承,也体现了三代学人的接力守望。

  常书鸿被人们称作“敦煌守护神”。1935年,常书鸿在塞纳河畔的一个旧书摊上,看到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编辑的画册《敦煌石窟图录》,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当即决定携妻女返回祖国,将自己的后半生投入敦煌保护与文化传承之中。1944年,常书鸿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也是在这一年,他举家奔赴条件艰苦的敦煌莫高窟,专注于文物修复、收集与壁画临摹的工作。

  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生于法国,6岁随父回国,12岁来到敦煌。在常书鸿手把手的训练下,常沙娜仅用5年时间,就以难度极高的“对临”形式临遍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各代表窟的重点壁画。彼时,还有画家邵芳传授她工笔重彩,画家董希文教授她西方美术史,敦煌学家苏莹辉辅导其中国美术史……艰苦的敦煌岁月因为有了这些富足的精神滋养,成为她成长的“后花园”。1948年,常沙娜受邀就读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美术学校,并在1950年底回国任教。

  1977年,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系教师的常沙娜成为刘元风的班主任,讲授敦煌服饰图案相关课程。大学期间,刘元风加入《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常沙娜编著)线描配图的绘制工作,之后又跟随常沙娜来到敦煌莫高窟实地学习和临摹,对敦煌文化逐渐由了解转为热爱。

  他们的故事,仅仅是三代敦煌守护者和研究者的缩影。

  “敦煌壁画对于我们研究服装史、了解中国的服饰文化,甚至中国绘画艺术,都是非常重要的补充。”本次展览执行策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主任李迎军说,“正是一代代学人的接力守望,让历经风化、褪色、剥落的敦煌壁画重现昔日的色彩,将中华民族千百年间的历史岁月娓娓道来。”

  敦煌美学历久弥新

  从线下旅游到云端看展,从奥运艺术体操“敦煌飞天”到课间操版“敦煌舞”,从精美的博物馆文创到深入日常生活的服装食品……敦煌文化历经千年时光洗礼,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在北京服装学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副研究员崔岩看来,敦煌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敦煌研究涉及的学科门类包罗万象,包含建筑、音乐、文学、绘画、舞蹈等,也正因如此,敦煌学在20世纪就成为一门国际显学;其二,莫高窟素有“中国沙漠中的美术馆”美誉,敦煌艺术在时间上具有较长的延续性,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敦煌历史文脉从未间断;其三,敦煌地处丝绸之路,西来东往的商人、僧侣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使得敦煌成为中外文化交融的汇聚点。

  除了文化本身的魅力,今人的赓续传承、守正创新也让敦煌美学焕发新生。“敦煌壁画是中国服装史研究中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也是艺术创作与设计创新的灵感宝库。”崔岩说,“当我们触摸到历史的脉搏,会发现它比教科书更加灿烂。”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同心协力是敦煌美学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深层原因。十年间,刘元风带领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团队,用斑驳的壁画推演敦煌历史文化的原貌:2021年起,《敦煌服饰文化图典》丛书已出版3册,还有5册正在紧锣密鼓地编纂筹备之中。而广大设计师则将敦煌元素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让人们真正实现“把文化穿在身上”。

  展览中,许多设计师不仅采用敦煌壁画的造型、色彩、图案,还融入国际审美,加入活态传承的非遗技艺,比如缂丝、羌绣、苗绣等,形成跨越古今中外的对话。在展厅的沙丘T台上,青年设计师将北朝虎纹化作毛衣胸前的印花,将莲花纹与垂幔的肌理以织锦和植物染复现……千年敦煌传统美学,被有温度地“转译”为当代时尚语言。

  智能时代的新探索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影响各行各业发展的当下,AI在敦煌文物修复、服饰设计领域已经有了哪些应用落地?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的代表性行业,是否会迎来巨变?

  2022年,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团队曾以敦煌飞天为设计蓝本,融合天女、伎乐人等的服饰特色,为国风虚拟数字人“天妤”设计敦煌风格的服饰。

  “在实体服饰制作前的复原阶段,我们正在尝试让人工智能介入。”崔岩介绍,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和三维图形图像技术,可以将服饰的纹样、织物结构、服装款式、服装穿着状态进行数字化复原,从而辅助团队以手工形式制作实体成衣,但纹样的取舍和色彩的搭配,仍然需要学者结合权威资料共同讨论、解读,这是人工智能不能替代的。

  “在绝大多数时间里,AI只是工具,至少在艺术和文史领域,人工智能距离主导整体的研究思路,甚至取代人类艺术家,还有一定的距离。”李迎军说。

  在他们心中,艺术的魅力在于机器无法计算的人文温度——就像常书鸿90年前在法国巴黎街头初见《敦煌石窟图录》时的怦然心动,或是设计师一针一线编织缝制时的手工韵味,这些也许永远难以被数据量化。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文化传承将拥抱更广阔的未来。“我们把接力棒交给年轻人,相信他们会以更扎实的研究、更惊艳的作品,让敦煌美学乘着时代的东风,驶向新的千年。”李迎军说。

  跨越千载,敦煌美学保持“长红”的密码,藏在海纳百川的文化基因中,也藏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语境中。(袁子茗)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向阳·花》:底层边缘女性的情谊与“救赎”

  • 《我会好好的》:成长叙事与宠物题材的类型缝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