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轩然
近日,英国摇滚音乐剧场《呼啸山庄》登上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舞台。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世界文学经典,以摇滚乐的张力被天马行空地重新演绎,为上海观众带来一场“电光石火”的艺术风暴。
音乐剧《呼啸山庄》剧照(资料照片)
该剧由英国导演爱玛·赖斯执导,英国国家剧院、明智孩子剧团、布里斯托老维克剧院和约克皇家剧院联合制作,自2021年起在欧美巡演,被赞为“以睿智而迷人的幽默和现场乐队重现了这部小说,大胆而巧妙”。该剧由11名演员、3名乐师共同演绎,导演以其一贯颠覆常规的创作手法,大胆融合音乐、喜剧、偶戏、舞蹈、影像的叙事风格,与明智孩子剧团作曲家伊安·罗斯联袂,以摇滚与民谣相融的不羁音乐剧场演绎这部经典小说。
改编经典文学并非易事。《呼啸山庄》自1847年出版以来,改编的不同语言版本的影视作品有很多。在舞台上,配乐大师伯纳德·赫尔曼在1951年创作了歌剧版《呼啸山庄》,日本宝冢歌剧团还上演过全女班底的歌剧《呼啸山庄》。20世纪90年代,伦敦西区舞台也上演过音乐剧版《呼啸山庄》,并被复刻到德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地。可以说,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每个人,都有对这部经典的不同理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理解的堆叠下,复原经典越来越只能成为一种愿景,倒是独具特色的重述更符合时代的期许。
导演爱玛·赖斯以自己童年前往故事的发生地——约克郡的荒原与威森斯山顶农舍露营的经历为灵感,以独特的视角解构经典时,她更在意如何让观众接纳她的这些解读。
因此,作品从一开始就摒弃了传统戏剧的写实主义,更没有复原小说的倾向。演员们手持树枝、门板穿梭于舞台,尖叫着模仿呼啸的风声,又以高举的小书来模仿惊觉的小鸟,在投影的灰暗蓝天下制造着一种氛围,带领着观众前往约克郡。导演利用剧场性多变的表现方式,以各种实物符号、动画片式的夸张行为,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物和他们所处的场景。这一开场,既不符合任何人对《呼啸山庄》故事的固有印象,又在一些关键符号的映射下让人产生联想并逐渐被吸引。该剧借以古希腊悲剧中合唱团的方式,把约克郡的荒原拟人化为一组“荒原”合声,并作为整个故事的引领者,带着观众一步步前往故事的内里。这一系列叙事形式的融合,可谓绝妙。
复仇,这一原著小说中的主题,在表演中被男主角希斯克利夫自己反驳道:“为什么一定要复仇?”在有意识地抛下复仇这一主题后,该剧在一段滑稽而古怪的肢体喜剧表达中,又转换出恶作剧的质感。当第二幕开始时,演员们又调侃“这里可没有什么浪漫的故事”,同时荒原合声组手里又端着“死亡”出现在台上。
导演用小黑板加粉笔字的方式,轻描淡写标注着故事中逝去者的名字。在一次又一次对死亡的标记中,死亡逐渐成为故事的核心。观众从原先忽视逝者到被点醒,跟着剧中演员的提示,关心起下一个又该是谁的时候,又一次意识到转向。观众开始步入导演精心布置的局中,即她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意境之中。
原著中处于野性与优雅、狂暴与深情矛盾体中的女主角凯瑟琳,被该剧以一个轻微的举动描绘得淋漓尽致——她在脚部受伤之后,并没有拿起白色的纱布包裹伤口,而是用一根红色丝带缠绕脚脖。这一举动中,故事的时间仿佛被撕裂。一时的伤痛与伤痛所带来的人性转折,同时在一根红色丝带的意象中展现。同样,在凯瑟琳为现实利益所妥协的共时之间,摇滚乐、一支手持麦克风与一台鼓风机的出现,又把她狂躁的、现代性的一面表现出来。而死亡,就在这段丧失时间性的表演中一步步逼近凯瑟琳。
该剧对摇滚与民谣两种不同风格音乐的应用,形成了鲜明反差。代表兴奋、愤慨气势的摇滚,与复仇的主题一样,在出现的瞬间就陨灭了。相反,接纳怨愤、世间不公、一切矛盾体存在的包容气质,则在民谣音乐的渲染下洋溢。从音乐所表达的态度里,可见该剧更希望突出的,不是复仇,也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在面对死亡、面对世间炎凉之时,还有一份接纳一切的包容。
为什么要设立荒原合声组的角色?他们在模仿古希腊合唱团的神圣之声,赋予故事之外的上帝视角。但他们并不代表万众敬仰的上天,而是被踩在脚下、不顾一切的荒原大地——除了确定着每个生命的终点,别无是处。同时,他们又以叙述者和旁观者的姿态牵引着观众,去看见一些未曾被关注的细节。他们的民谣合声像极了飘荡在乡野地头、城镇角落的声音。导演改编的初始视角,正是来自荒凉之地。从本不属于“生活之上”,而是处在“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的视角切入,是该剧对经典文本的独到解读。
整个故事在这里就像一台命运机器,叙述者和表演者把它放到观众面前。每一个段落、每一处表现的侧重点,都经过理性的精量算计,刻画着人物的复杂命运与死亡的终点。导演和表演者早已知道结局,在无数次演绎中也无法改变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只能借着歌咏,抒发着内在的滚滚鸣响。
戏的结尾,演员们所强调的一个主题是——安逸,这是身处生活之上的我们常常忽视的。而当该剧导演与演员用尽全身力气讲述这一切的时候,就是在展开“包容”的胸膛,提醒观众珍惜眼前的这份安逸。(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