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灵魂深处的创作冲动,不会被AI取代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灵魂深处的创作冲动,不会被AI取代

来源:文汇报2025-04-14 08:46

  作者:范 昕

  很长一段时间,贝家骧那些浪漫、奔放、总能拨动观者情思的油画都是上海艺博会上令人瞩目的焦点。却又有一阵子,这位艺术家似乎悄悄淡出大众视野。这个春夏之际,贝家骧将携新作在上海呈现两个展览,分别是5月在美博美术馆举行的水墨作品展和6月亮相和平饭店的“印象上海”主题展。

  移居澳大利亚30多年,最近一两年,上海画家贝家骧在故乡住下的时间其实越来越多,但大多深居简出,一门心思埋头画画。近日,在位于北外滩的画室,记者见到了年过古稀的贝家骧。环绕画室一字排开、错落叠放的好些画作,都是即将亮相展览的新作,让人一眼便能察觉面貌上的新风——与具象渐行渐远,洋溢着越来越自由、酣畅的意象性表达。

灵魂深处的创作冲动,不会被AI取代

即将现身“印象上海”主题展的贝家骧油画《云蒸霞蔚》。(主办方供图)

  “情绪在不断的变动,出来的东西就会不一样”

  “感觉对了,一张接一张地画。感觉没到,可能两三个月都画不了一张。”贝家骧笑言的创作状态,点出其画面重要特质:情绪。

  凭借情绪饱满的意象油画,贝家骧在画坛走出自己的路,一条“西语东韵”之路。油画中的意象性,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贝家骧认为自己偏好的这种艺术表达,受中国文人画的影响。早年他捧得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的油画《昨天今天明天》,显出扎实的写实功底,日后走出国门,眼界大开,他进而专注展开将中国文人画精神注入西方绘画的思索,简直像是在用“大写意”画油画。“中国绘画传统中没有抽象,文人画就显露出意象的倾向——用心在画。我想尽量做到,画画时只用心,避免任何杂念进入。”贝家骧说。

  贝家骧画自己深有感触的一切事物,除了浸润浓浓乡愁的上海、水乡,还有戏曲、舞者、酒吧等,没有题材上的束缚,也没有雷同的画面。让他最为得意的题材,是奔马。那些昂首飘鬃的马匹,总有一种风驰电掣的速度感与力量感。饶有意味的是,贝家骧笔下奔马的奋然飞驰,与画外他对于生命激情的挥洒,形成巧妙的重合。他总在追求画面随心流淌、自然而然的变化,“情绪在不断的变动,出来的东西就会不一样”。

  AI算法集成已有的种种,而绘画艺术要的是突破

  接下来的两个上海新展,将无不丰富、更新着人们对于贝家骧的认知。

  此前贝家骧最以表现外滩、石库门建筑或旗袍女郎的“老上海”系列为大众了解,而在“印象上海”主题展,他笔下的上海却刻意挣脱最具辨识度的城市符号。近年来,贝家骧画了相当数量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提取记忆里这座城市寻常的十字路口、沿街大楼、往来车辆……画面虚实交错,影影绰绰,光色流转,分外动人。在这些画面中,找不到对应的实景,艺术家为其叠加的记忆、情感滤镜,让它们宛如一首首韵味无穷的朦胧诗。

  水墨作品展则将打开贝家骧在油画以外的又一个艺术世界。尽管油画科班毕业,也以油画收获最多赞誉,水墨却一直是贝家骧的“精神自留地”。将现身展览的水墨系列《马》,俨然将马蒂斯《舞蹈》中的曲线韵律注入水墨,让肢体轮廓在生宣的晕染中产生迷离效果;彩墨系列《荷塘月色》则似以塞尚《圣维克多山》般的结构意识重组荷塘,让八大山人的残荷与莫奈的睡莲在水墨泼洒中达成和解。很多人并不知道,贝家骧受父亲的影响,自小开始写书法、画国画。很多油画大作的起稿,他竟都是用水墨探索的,以偶得的那些墨韵奇观,反哺油画中的空间叙事。

  尽管离开故乡多年,贝家骧的作品依然被认为是当代海派油画的出色代表,是对海派艺术形态进行的一种现代转换。诚如美术评论家龚云表所言,“贝家骧极具个性化的写意表现性油画语言的当代建构,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油画‘上海时代’蓬勃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传统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海派艺术的精神本质。”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贝家骧将携更为全面的作品先后于香港、北京举办个展,让更多人了解他走的这条海派艺术现代之路。

  说起近期火热的AI绘画,贝家骧自有内心的笃定,“追随技术看似时尚,可能反而丢失了人类心性中最宝贵的东西”“作为艺术的绘画,应当与人心有一种连接”。对于绘画艺术的未来,他颇有信心,在他看来,AI算法集成已有的种种,而真正的绘画艺术要的是突破,是与众不同。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那种原始、质朴的创作冲动,正是绘画不被AI取代的关键。(范昕)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向阳·花》:底层边缘女性的情谊与“救赎”

  • 《我会好好的》:成长叙事与宠物题材的类型缝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