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范 昕
很长一段时间,贝家骧那些浪漫、奔放、总能拨动观者情思的油画都是上海艺博会上令人瞩目的焦点。却又有一阵子,这位艺术家似乎悄悄淡出大众视野。这个春夏之际,贝家骧将携新作在上海呈现两个展览,分别是5月在美博美术馆举行的水墨作品展和6月亮相和平饭店的“印象上海”主题展。
移居澳大利亚30多年,最近一两年,上海画家贝家骧在故乡住下的时间其实越来越多,但大多深居简出,一门心思埋头画画。近日,在位于北外滩的画室,记者见到了年过古稀的贝家骧。环绕画室一字排开、错落叠放的好些画作,都是即将亮相展览的新作,让人一眼便能察觉面貌上的新风——与具象渐行渐远,洋溢着越来越自由、酣畅的意象性表达。
即将现身“印象上海”主题展的贝家骧油画《云蒸霞蔚》。(主办方供图)
“情绪在不断的变动,出来的东西就会不一样”
“感觉对了,一张接一张地画。感觉没到,可能两三个月都画不了一张。”贝家骧笑言的创作状态,点出其画面重要特质:情绪。
凭借情绪饱满的意象油画,贝家骧在画坛走出自己的路,一条“西语东韵”之路。油画中的意象性,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贝家骧认为自己偏好的这种艺术表达,受中国文人画的影响。早年他捧得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的油画《昨天今天明天》,显出扎实的写实功底,日后走出国门,眼界大开,他进而专注展开将中国文人画精神注入西方绘画的思索,简直像是在用“大写意”画油画。“中国绘画传统中没有抽象,文人画就显露出意象的倾向——用心在画。我想尽量做到,画画时只用心,避免任何杂念进入。”贝家骧说。
贝家骧画自己深有感触的一切事物,除了浸润浓浓乡愁的上海、水乡,还有戏曲、舞者、酒吧等,没有题材上的束缚,也没有雷同的画面。让他最为得意的题材,是奔马。那些昂首飘鬃的马匹,总有一种风驰电掣的速度感与力量感。饶有意味的是,贝家骧笔下奔马的奋然飞驰,与画外他对于生命激情的挥洒,形成巧妙的重合。他总在追求画面随心流淌、自然而然的变化,“情绪在不断的变动,出来的东西就会不一样”。
AI算法集成已有的种种,而绘画艺术要的是突破
接下来的两个上海新展,将无不丰富、更新着人们对于贝家骧的认知。
此前贝家骧最以表现外滩、石库门建筑或旗袍女郎的“老上海”系列为大众了解,而在“印象上海”主题展,他笔下的上海却刻意挣脱最具辨识度的城市符号。近年来,贝家骧画了相当数量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提取记忆里这座城市寻常的十字路口、沿街大楼、往来车辆……画面虚实交错,影影绰绰,光色流转,分外动人。在这些画面中,找不到对应的实景,艺术家为其叠加的记忆、情感滤镜,让它们宛如一首首韵味无穷的朦胧诗。
水墨作品展则将打开贝家骧在油画以外的又一个艺术世界。尽管油画科班毕业,也以油画收获最多赞誉,水墨却一直是贝家骧的“精神自留地”。将现身展览的水墨系列《马》,俨然将马蒂斯《舞蹈》中的曲线韵律注入水墨,让肢体轮廓在生宣的晕染中产生迷离效果;彩墨系列《荷塘月色》则似以塞尚《圣维克多山》般的结构意识重组荷塘,让八大山人的残荷与莫奈的睡莲在水墨泼洒中达成和解。很多人并不知道,贝家骧受父亲的影响,自小开始写书法、画国画。很多油画大作的起稿,他竟都是用水墨探索的,以偶得的那些墨韵奇观,反哺油画中的空间叙事。
尽管离开故乡多年,贝家骧的作品依然被认为是当代海派油画的出色代表,是对海派艺术形态进行的一种现代转换。诚如美术评论家龚云表所言,“贝家骧极具个性化的写意表现性油画语言的当代建构,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油画‘上海时代’蓬勃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传统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海派艺术的精神本质。”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贝家骧将携更为全面的作品先后于香港、北京举办个展,让更多人了解他走的这条海派艺术现代之路。
说起近期火热的AI绘画,贝家骧自有内心的笃定,“追随技术看似时尚,可能反而丢失了人类心性中最宝贵的东西”“作为艺术的绘画,应当与人心有一种连接”。对于绘画艺术的未来,他颇有信心,在他看来,AI算法集成已有的种种,而真正的绘画艺术要的是突破,是与众不同。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那种原始、质朴的创作冲动,正是绘画不被AI取代的关键。(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