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39张“萧红纪念卡”串起的一代传奇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39张“萧红纪念卡”串起的一代传奇

来源:文汇报2025-04-17 10:51

  作者:南妮

  经常在报刊上读到丁言昭老师的怀人散文,庄重又轻盈,凝练又生动,所引史实扎实,纸面叙述却一直留有空间。在她的新书《萧红纪念卡》的后记中她写道:“我觉得看书,用不着太吃力,要轻松些,所以在语言上不必太刻意,用散文似的比较合适,就如朋友聊天一样。”朋友聊天,伴着天上的云彩,有风吹过,河水流过,花朵的气息飘过,所谈的主人公犹如大自然的一部分,他们的生命如果短暂,但其芬芳难以想象。

  然而,这是丁言昭老师的谦虚。为了阅读者的“不吃力”,书写者有时恰恰是很吃力的。陈思和先生在丁言昭所写的她父亲的传记《丁景唐传》的序言中说:“言昭在作家传记、木偶史研究以及散文创作等领域也自呈风骚,为丁先生立传实在是非她莫属。”

  《萧红纪念卡》一书中34篇以人名为篇名的文章,总共涉及了39位被访者有关自己与萧红的回忆。他们有的是以伉俪的名义。从研究鲁迅,扩展到萧红,与丁言昭写林徽因、丁玲、陆小曼等女作家的传记不同,她是请木刻家戎戈刻了三枚萧红的头像,再请朋友印制了精致的萧红纪念卡。“有横的和竖的两种版本。”接着“四处发信或登门拜访,请萧红的同辈人在纪念卡上题词”。

  想象着丁老师先电话预约、再登门拜访,眼中的观察,笔下的纪录,感情随着被访者的感情穿越到20世纪30年代,那些战火中的青春、困厄中的潇洒。采访的自行车在上海的这头与那头穿梭。辛苦成就了信念,执着酝酿了才气。

  具有故事性是《萧红纪念卡》成功的关键,与萧红有过交往的名人名家的故事性。作者丁言昭找到他们、与他们来往的故事性。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感兴趣的读者与不感兴趣的读者,都会为这种深具历史意义的故事性吸引,为新旧时期交替那别样的人生吸引。萧红与丁玲的首次见面是在山西的临汾。1938年3月,萧红应李公朴之约,和萧军、田间、塞克、端木蕻良、聂绀弩等人从武昌到山西临汾。原来打算3月5日左右到延安,但是萧红最终没有去成延安,而随同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走了。如果萧红去成了延安,她的人生会怎样呢?虽然都是左翼女作家,但戴着军帽的英武的丁玲,是很难影响到恋爱脑萧红的。在随西战团一起行动的时光中,“萧红打起精神,把自己的私事暂时抛一边,用笔投入到壮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去了,这也是丁玲的一番苦心。”丁玲为萧红纪念卡的题词是“伊人独憔悴”。20世纪80年代,丁玲去庐山经过上海,在衡山宾馆住着时,丁言昭随父亲一起去看望过她。

  骆宾基、聂绀弩、端木蕻良——萧红的人生故事中离不开的这三个男人,在书中目录的顺序是如此编排的。端木蕻良是最末一个,也是与萧红关系最为深切的一个。骆宾基是第一个为萧红写传记的作家。丁言昭找到了所有解放前后骆宾基发表于报刊的关于萧红的文字。她觉得骆宾基写的《萧红小传》偏重于萧红的生活一面,文字创作一面涉及较少,流畅的文字中,时时可以看到作者对逝者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思念。丁言昭先是与骆宾基通信,1980年10月,在北京,丁言昭终于与“骆宾基伯伯”见了面。讲得最多的,是萧红。“直至萧红1942年1月22日逝世的前44天里,骆宾基一直守护在萧红身边。”萧红的短篇小说《红玻璃的故事》是萧红临终前口述,由骆宾基追撰的。萧红与聂绀弩的第一次见面,是在鲁迅请客的梁园豫菜馆。萧红萧军、聂绀弩夫妇、茅盾、周海婴在场。鲁迅的用意是让两萧结识几个“可以随便谈天的朋友”。萧军送萧红等随丁玲而去,自己上五台山,拜托聂绀弩照顾萧红,说了萧红不适合做自己的妻子。而萧红在聂绀弩与丁玲到延安之前,曾向聂绀弩倾吐心中苦痛,与萧军、端木蕻良的关系。聂绀弩对于萧红来说,有一种大哥般的信赖。写于1946年1月的《在西安》,是聂绀弩所写的他与萧红对于鲁迅作品的讨论。1980年初,聂绀弩为萧红纪念卡的题词是一首词:

  浅水湾头浪未平

  秃柯树上鸟嘤鸣

  海崖时有缕云生

  欲织繁花为锦绣

  已伤冻雨过清明

  琴台曲老不堪听

  这是聂绀弩1951年离开香港,到萧红墓告别时写下的,题目为《浣溪沙·扫萧红墓(在香港浅水湾)》。

  散文有故事性,是散文家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也是散文家创作审美的自信。传奇的故事与人生、命运的跌宕与起伏、邂逅的偶然与必然……其中,有着作家老到的把握、精心的剪裁,将翻阅的无数的纸上资料,演化成生动感人的画面。对话栩栩如生。

  像《萧军》此篇,作家笔下的萧军,豪爽、热情、直率、风趣。“在萧伯伯给我的信中,时时可以感受到前辈他们广阔的胸怀和对我们的希望和期待。”萧军在信中回答了丁言昭的六个问题,主要是讲他与萧红在上海住过的几个地方等故事。萧军的信是用毛笔直书在宣纸上的,何其有气势与性格。回答丁言昭的问题用诗歌的形式,在家招待丁言昭是满桌的菜肴和热腾腾的饺子,萧伯伯问:“你觉得我凶吗?”“原先,我觉得您挺凶的,与人打架,现在看见您真人,一点儿也不觉得。”三见萧军的场景描写细腻传神,体现了作家的描情写实功力。而通过萧军之口回顾他与萧红的结合与分离、幸福与遗憾,可能是所有关于他俩的文学传记中,最真切而有据的。《生死场》的初版封面是萧红自己设计的。萧红有着不凡的美术才能,而她画的静物写生,其素材经常是贫寒家中的几样东西。犹如你感叹以萧军热情豪爽的性格,很难不招妻子以外的女性喜欢,而对萧红无法专情;那么,如果物质生活再富裕一些,萧红是否就会少一些对情爱等精神生活方面的索求呢?

  优秀的散文家往往克制主观意念,注重叙述具体、形象,自己绝少站出来议论、评价。《萧红纪念卡》阅读畅快又意味无穷,这是作者给予读者留下的思想空间。而与其他怀人散文区别的,或者说,此书更妙的地方在于,它是以“纪念卡”作为全书的结构中心,来串起34篇文章。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丁言昭熟练而成功地做成了她的戏剧概念。一枝花朵缠绕出更多的繁花,一个才女引出更多的才子。中心发散也好,聚沙成塔也好,全书如同一台历史大戏,34篇如34幕,一幕幕皆宏阔而庄重,皆气韵生动,让适才还在讨论机器人、少见市面的我们震动,感染,惊讶,感慨。

  《萧红纪念卡》深具文学价值,无数个有关萧红的细节在自然的文字里还原成一个丰富的立体的萧红形象。她的故事,见证着时代的大波澜与人命运的无奈、被文学燃烧的神女的幸与不幸。在男人的世界里,她为何最终无法独立?萧红的课题,是永恒的课题,关于文学,也关于女性。(南妮)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造梦”与映照现实:2025年春日现偶剧的叙事革新

  • 《乌云之上》:于女性叙事与悬疑美学中突破困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