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跨越亿万年的生命独白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跨越亿万年的生命独白

来源:解放日报2025-04-19 10:00

  作者:汤绮云

  在著名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看来,每个人、每个生命体乃至每个基因组,都是一本书,是一份记载了已经消逝的世界的综合档案,也是一个对未来的预测模型——这就是“遗传之书”。

  理查德·道金斯是钻研达尔文主义的杰出学者,更是写进化论科普的老练作家,他凭借《自私的基因》成为过去半个世纪最知名、最成功的科学传播者之一。

  在他最新的著作《遗传之书:写在基因里的进化故事》(以下简称《遗传之书》)中,道金斯展开了一幅浪漫又宏伟的画卷:通过一个活生生的现代生物,解读它远古祖先所处的世界,同时也可以预测其后代将会如何生活。

  “重写”遗传之书

  道金斯非常擅长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具象隐喻,例如他曾将自然选择对生命体的塑造比喻为从蜿蜒缓坡登上看似高不可攀的生命起源之山。在《遗传之书》中,他也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意象,用来比喻过去的环境在生命体及其基因中留下的印记:重写本。

  西方的古代典籍常常会有将后来的文字叠加在早期(被抹去的)文字之上的手稿,这就是重写本。但“遗传之书”“重写”的特殊之处,在于过去的文字并没有被完全抹去,而是被部分覆盖,透过后来书写其上的文字,可以对原始文字加以窥探。

  生物有时会直接在身上显现祖先的印记,有时会把整个身体变成融入环境的其他物体。栖息在莫哈韦沙漠的角蜥,皮肤颜色和花纹酷似沙子和小石头,是对其祖先所生活的沙砾环境的生动描述;老虎的斑纹说明它生来就处于一个明暗相间、布满垂直荆条的世界里;叶尾壁虎一如它的祖先那样隐蔽在枯叶中,但它所模拟的落叶或许早在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前就已落下了。自然选择将祖先世界冻结在了生物外表,这是它“遗传之书”上最直观易懂的部分。

  但是道金斯想强调的是,自然选择不会只针对动物的“外表”,每一个细节都对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从内部器官、大脑行为回路到基因组,它们也都是对过去世界的描述,只是更隐晦,需要更复杂的解码方式。

  审视自然选择的力量

  重写本中,是更古老的历史遗产占上风,还是更接近表层的文本能凌驾其上呢?

  研究这个问题的第一种方法,道金斯称之为“逆向工程”。这是来源于工程师的方法,即根据已有的结果反推其设计目的,只不过动物身体是自然选择的无意识的“设计”。逆向工程可以用来推断那些动物无法为我们“所见”的方面,例如当我们只有化石时。

  一些重要的灭绝物种的相关信息只能从牙齿化石中窥见一二。剑齿猫科动物有着一对可怕的匕状犬齿,臼齿不是表面啮合,而是像剪刀一样相互剪切,通过逆向工程可以推导出它是食肉动物,这些牙齿被用于与对手搏斗或刺死猎物并牢牢咬住它们。肉类更易消化,食肉动物在消化前需要用牙齿进行的预处理较少,切下大块的肉,吞下去就够了。现代食肉动物中,猫科的犬齿比犬科的长得多,这是因为犬科大多是追逐者,将猎物追得精疲力竭再轻松杀死,而猫科往往使用跟踪和伏击的手段,需要有穿透力的长犬齿迅速给猎物致命一击或是牢牢咬住猎物使其无法逃脱。如果能读懂它,这对犬齿就会向你讲述一个远古时代关于伏击和杀戮的故事。

  逆向工程是解读动物身体的一种方法,另一种方法则是将其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包括无亲缘关系的和有亲缘关系的动物。

  无亲缘关系的动物在细节上表现相似,只因两者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相同,这就是趋同进化。在孤立于大洋中的澳大利亚独立演化出来的有袋动物袋狼,长得十分像狗,因为它的生活方式与狗相同;趋同也可以跨越体型的多个数量级,犀甲虫和犀牛在与同类打架时会用相似的方式使用“犀角”;这种趋同也会深入到基因之中,蝙蝠和海豚都利用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它们二者的与听觉密切相关的基因有极高的相似性,是它们各自的近亲都无法比拟的。

  自然选择那无比宏大又微不可察的力量,既可以让在亲缘上相去甚远的动物殊途同归,也可以把同一种起源塑造和扭曲成分歧巨大的动物。

  河马是偶蹄动物,但它亲缘关系最近的现存动物,是早就重返海洋的鲸。在鲸的“遗传之书”中,新文字重重叠叠地淹没了它曾经生活的世界的痕迹,它的祖先曾栖居在牧草丰茂的世界,曾在草原上肆意奔跑,但它竟全面摆脱了偶蹄类的痕迹。改变或许就是从“摆脱”地心引力开始的,重返海洋的鲸在浮力的帮助下摆脱了地心引力对体型的制约。当你把一只偶蹄动物从陆地上放入海洋时,鲸就是其注定的结果。鲸在这个与陆地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对自身古老的重写本进行了丰富修饰,它的前肢变成了鳍状,后肢消失在体内,鼻孔移到了头顶,两片巨大的水平鳍向尾部长出。即使只是微小的自然选择压力,也会使生物朝着演化的不同方向狂奔,再也看不清本来面目。

  想象基因在回望

  在道金斯看来,自然选择的力量并不是作用于某类物种、某只动物、某个个体的基因组,自然选择实际上是在雕刻基因库。

  一旦受精,个体的基因组就会固定下来不再改变,在达尔文式斧凿下发生变化的是物种的基因库。性重组确保了基因库被不断搅动和震荡,基因突变将新的基因变异投入混杂的基因库中,而自然选择会使世代相传的物种平均基因组的塑造朝着建设性的方向演变。

  我们今天所研究的个体,都是从被洗牌、被震荡、被搅动后的基因库中提取的样本,是物种内所有成功和失败的个体的平均值,所以“遗传之书”是对塑造了整个基因库的环境的描述。

  当使用道金斯的这种“基因视角”,“遗传之书”能展现出一种新的图景,那就是想象一个基因在“回望”其祖先的历史时所看到的景象。

  杜鹃是一种有着恶名的鸟,因为它们将蛋产在其他鸟类的巢中,欺骗其他鸟孵化,杜鹃雏鸟还会把养父母的亲鸟推出巢外摔死。杜鹃的策略是如何成功骗过寄主的?鸟类学家观察到,杜鹃的蛋会模仿其产卵的特定寄生巢中其他鸟蛋的颜色和图案,不论是有褐色斑点淡蓝色的燕雀蛋,还是黑斑铁青色的草地鹨蛋,杜鹃蛋都能模仿。真正让人称奇之处在于这些能模仿不同形态鸟蛋的杜鹃,都是同一个物种,能够自由交配,共享一套基因库。

  要解开杜鹃蛋的模仿之谜,得从基因的视角“回望”。我们哺乳动物的性别是由XX/XY染色体系统决定的,Y染色体只传给雄性。而在鸟类中,ZW是雌性,ZZ是雄性,W染色体只传给雌性。因此即使雄性杜鹃不加选择地与任何宿主物种所抚养的雌性杜鹃交配,只要决定蛋的颜色和斑点的基因是W染色体携带的,雌性杜鹃就可以凭借鸟类出生时的“印记”,将蛋产在与自己出生时相同的寄生巢中。W染色体若是回望其历史,看到的会是一长串只由一种宿主物种构成的巢。

  杜鹃的行径或许并不能被叫作劣迹,因为它是大自然和自然选择所缔造的真正的奇迹。

  深层从未被完全覆盖

  自然选择在“遗传之书”上涂画了厚厚的文字,但重写本的深层从未被完全覆盖。

  在我们人类自身的重写本上,醒目地记载着600万年前用四足行走的历史,在其之上基因用潦草又艰涩的字迹覆写了“两足”这一新的描述。但我们脆弱易病的脊柱提醒我们,下层的文字痕迹犹在。

  所有生命都起源于海洋,生物重写本的最底层讲述的便是一个关于水的故事,一部分动物将“旱地”刻写在了底层的海洋文本之上。当这些登陆的动物想要重返海洋时,它们能抹去上层的文字,重启最底层的字迹吗?工程师可以回到绘图板从头设计,而进化则不能,它总是要“从这里出发”,无论“这里”是一个多么不利的起点。

  那些古老的遗产是“遗传之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讲述的是生命一次次克服障碍、适应自然的惊人跳跃。亿万年来堆叠复写的重写本,是沿横轴压缩了的一条漫长蜿蜒的道路,每个切片都是大自然绘就的瑰丽图腾。

  《遗传之书》是道金斯对生物学家如何通过基因组和表型来理解进化史的优美解释,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自然的新方法。目前解读动物生存机制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生物世界博大恢宏,只能掇菁撷华作为书中的案例,生命还有更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1976年《自私的基因》出版,20多年后才被译入中国,而这本《遗传之书》首版于2024年,仅仅过了几个月就能与中文读者见面。这是中文读者越来越受重视的表现,也是因为在中国有越来越多读者对这一领域产生兴趣。通过“解读”基因组来解释生物体的历史可能会形成一门新的科学,而那个有能力用动物的身体和基因复原远古世界的“未来科学家”,或许就来自读过这本书的人。(汤绮云)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上生: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 戏曲微短剧:中华戏曲创新传播的新范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