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 言
从吉林查干湖冰面上传承千年的冬捕号子,到朝鲜族婚礼中流淌的礼乐之美,这些非遗项目如同文明的火种,既照亮了我们来时的路,也为未来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智慧的参考。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向社会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吉林省有11位赫然在列。这一消息让乌拉满族秧歌、博舞、吉剧、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满族旗袍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认同的根基,是历史智慧的活态延续,是社会凝聚的纽带,同时也是经济创新的源泉。从吉林查干湖冰面上传承千年的冬捕号子,到朝鲜族婚礼中流淌的礼乐之美,这些非遗项目如同文明的火种,既照亮了我们来时的路,也为未来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智慧的参考。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归根到底是人的传承,是代际之间文明的接力。白春杰历时20年走访东北三省,复原出12种祭祀舞蹈动作体系,并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火神祭”场景,让古老的神秘舞蹈成为文旅新IP;面对仅剩3位老艺人的困境,赵彩霞创新推出“戏曲+研学”模式;“80后”非遗传承人张立新将祖传的“疙瘩针法”转化为现代艺术语言,让深山里的女红技艺变身国际潮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者既是传统技艺的“活字典”,又是文化创新的“处理器”。他们将文化基因编译成现代人能理解的符号,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当代生活中的文化血脉。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传承断代的现实困境。文旅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已达63岁,40岁以下中青年传承人占比不足1%。这表明非遗传承人年龄严重老化,年轻传承人比例低,代际传承结构失衡。比如,查干淖尔冬捕习俗传承人张文年逾古稀仍在冰面奔走,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面临“人亡艺绝”危机。在工业化浪潮中,年轻一代面临传统技艺收入微薄、习艺周期漫长的现实挑战。只有突破代际传承的壁垒,重构非遗保护传承的“年龄坐标”,才能让非遗在新时代持续绽放新光彩。一方面,要以技术赋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强大支撑,同时也为“数字原住民”的年轻一代搭建能够产生价值共鸣的桥梁纽带。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非遗传承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设产业园区,资助年轻一代投身非遗传承事业,为其提供集中的创作、交流和发展空间。同时,也要将非遗相关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既要发挥老“守艺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又要激发年轻一代的创新创造活力,只有携手共进,将非遗嵌入现代生活的肌理,使其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消费的文化日常,才能让民族文化的根脉在传承中延绵不绝。(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