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彭志强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文学再造,蜀地都是杜甫研究的重镇,成果也非常丰富。作家、诗人彭志强近日推出的《秋风长啸:杜甫传(上部)——游侠杜甫》(以下简称《游侠杜甫》),为我们认识杜甫的早年形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历史与文学的交融。《游侠杜甫》的双线叙事是一大特色。一条线索是杜甫的人生轨迹,从他七岁写诗、九岁练习书法,到壮游、科考、会友等人生轨迹;另一条线索则是彭志强的实地考察。这种双线叙事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质感,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饱含文学的庄严性。双线交叉结合时,彭志强以史笔为基,参考了张志烈主编的《杜诗全集今注》和仇兆鳌《杜诗详注》、冯至《杜甫传》等前人研究成果,同时结合自己的深入考证,“以杜诗证杜迹”,力求还原杜甫在不同时期的真实形象。
讲述杜甫少年时期在洛阳的生活时,彭志强不仅详细介绍了仁风里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还通过杜甫的诗作以及他与二姑母杜氏的故事,展现了儒家仁爱思想对杜甫的深刻影响,让读者看到一个在仁爱的环境中成长,心怀悲悯、立志高远的少年杜甫。
对位遐思,是彭志强这部作品的又一创作特点。诗人的敏感、深沉和多情,在追踪行旅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彭志强或驾车、或徒步,沿着杜甫当年的足迹,或驻足、或徘徊、或遐思,将自己考察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融入对杜甫人生轨迹的叙述中,使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与杜甫一同感受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当然,这种双线叙事并非简单的叠加或者随意的对位遐思,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映衬。杜甫的人生轨迹为作者的考察提供了方向和内容,而作者的考察则为杜甫的人生增添了细节和情感。两者相互融合,使得《游侠杜甫》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创作的灵动性。
还原杜甫的多面人生。杜甫在大众的认知中,往往是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诗圣形象。彭志强在《游侠杜甫》中,通过诗意抒情打破了这一固有印象,还原了杜甫丰富多彩的多面人生。在我看来,至少有两条线的清晰梳理,成就了该书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再造价值。
一是用大量的篇幅确认杜甫的“游侠”特质。作者认为,杜甫并非天生苦命苦情,出身名门,有着皇室血脉,祖母李氏祖上可追溯到唐太宗李世民,祖父杜审言是皇帝近臣。杜甫崇尚侠义精神,他擅长骑射,气宇轩昂,嫉恶如仇。从他的《壮游》《遣怀》《昔游》等诗中,都能找到他对自己这一时期生活和精神状态的描述,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在与李白、高适等好友的交往中,杜甫也展现出了他的豪爽与仗义,他们一同饮酒作乐、谈诗论道,梦想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二是深入考究挖掘出杜甫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丰富情感,以佐证其“游侠”的生成过程。杜甫早期诗作中除了展现出他的壮志豪情,还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他会为公孙氏的舞蹈而感动,写下“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诗句;会为自然美景而陶醉,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出他对未来的憧憬和自信。而在经历了人生的挫折后,杜诗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美好的信念。彭志强对杜甫诗作不仅仅是简单引用和解读,更是通过自己的文字,将杜甫的情感世界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能感受到杜甫在面对人生起伏时,所经历的喜悦、悲伤、愤怒、无奈等复杂情感,使杜甫的形象更加真实、亲切。
探寻诗圣成长密码。“游侠”只是杜甫的一个阶段性标识,彭志强的杜甫诗路寻踪,根本的目的还在于,“见证”或揭示杜甫由“游侠”迈向诗圣的过程。就此,我倾向于认为,《游侠杜甫》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杜甫形象,更在于它深入挖掘了杜甫成长为诗圣背后的文化内涵,为探究诗圣的成长密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学密钥。
从家族文化来看,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政治背景的家族,远祖杜预文武双全,是三国时期的名将;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杜甫认定“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其诗学自信正源于杜审言。杜甫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一远大抱负,立志要在政治和文学上有所建树。书中通过对杜甫家族历史的梳理,让读者看到了家族文化对杜甫成长的重要影响,也揭示了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的根源。
再从时代背景看,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一生经历了开元盛世的繁华,也目睹了安史之乱的动荡和社会的衰败。这种时代变迁对杜甫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他的诗歌更加深刻地进入底层民众残酷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书中详细描绘了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将杜甫的人生经历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杜甫思想转变的原因:圣人之所成就,在于他放下“小我”的成败幻空,升华了对众生的观照和同情。
另一条隐秘的叙事逻辑是,彭志强以今日诗人之心,推求杜甫诗歌理念的生成过程,这是人与艺相互促进、相互生成的过程。杜甫何以在继承前人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提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理念?何以运用多种诗歌形式进行创作,使律诗、绝句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他的诗歌语言何以如此精炼、生动,富有表现力?这些问题,彭志强在书中都有比较系统的回答。
(作者系成都时代出版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