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工智能时代 文学批评的挑战与启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 文学批评的挑战与启示

来源:解放日报2025-05-22 10:15

  作者:杨毅

  面对互联网语境下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学,今天的文学批评要探索新的批评方式,更新文学批评的观念、范畴和话语,拓展文学批评宽度的同时,保持文学批评的深度和精度。

  一

  首先要看到,人工智能写作非但不与文学创作对立,反而本身就内在于文学创作中。只不过,文学创作指向创作主体心灵经验的表达和精神世界的营造,人的存在贯穿文学活动;而人工智能写作,则更多是以机器算法为核心的文学生产与消费活动。在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人才是创作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对文学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文学创作契合人的主观能动性。“文学是人学”,不仅是说文学由人创作,更要表现人的现实和精神世界,传达人自身的境遇。这种文学观念贯穿在口传文学、书面文学乃至网络文学的发展脉络中,直到人工智能的出现,对现有创作主体的属性提出了挑战。人工智能技术使文学生产不再依赖作家个体的智识,而是依靠算法统计、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数据挖掘等数字技术,来构建自己的文学领地。

  不过,尽管写作机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者,但仍具有“拟人性”和“仿真性”的特点,通过把人的思维方式转化为相应的数字信号,再进行加工处理,在算法层面上模拟人的思考,达到模仿人的思维意识甚至情感的效果。随着技术的发展,写作机器不仅可以处理数字信号,甚至通过神经元网络技术,对人的感觉信息进行统计处理,深度模拟意识形成的连续性过程。比如,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就是通过对几位著名现代诗人语言的学习完成的。这种学习不仅包括对诗歌词汇、韵律等写作规范的掌握,也是对诗歌蕴含的人的情感的学习。

  这就意味着,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和机器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融合和彼此生成的关系。事实上,人工智能在文献收集、信息处理、经验总结、模拟实验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对写作者提高文学写作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帮助,也可能在作品中形成更加丰富的艺术手法。而同为创作实践的文学批评,也完全能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通过人与机器的交互作用达成。甚至,相比更具作者性和独异性的文学创作,理论化和体系化的文学批评更容易被机器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批评兼具以情感审美与数字算法为核心的美学。

  二

  从现阶段来看,人工智能从事文学批评通常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类通过对机器下达指令,进而人工筛选和匹配出符合要求的结果,实现人机协同写作。在这次人工智能席卷的浪潮中,我们可以看到AI工具往往能基于具体的文学作品,提供出如语言、情节、结构、主题、形象等要素,视角相对客观中立,内容也基本符合实际。但这些回答不是基于人自身的知识和审美,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判断,而是已有知识的挪用、延展、归纳和重组形成的“互文式索引”,遵循的是数据库的算法逻辑,是通过对已有知识和思维的学习和解析生成的,不具备原创性。

  由于人机协同写作的属性,人工智能并不直接从事文学活动,准确地说是辅助生成文学。在这个过程中,人对机器的指令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类开发提示词工程成为人机协同的关键词。面对一个AI工具,我尝试围绕相同问题提出不同需求的指令,得到的结果会根据指令的不同而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仍然是对现有知识的排列组合。人工智能固然打开了文学批评的思路,提供有批评性的思考和逻辑性的框架,但还是有规范化和格式化的嫌疑,并没有太多的新意。

  说到底,人工智能生成文学批评是基于数据的算法批评,而不是融入个体经验的主体批评。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就明白了人工智能所给出的文学批评的逻辑:无论它给出准确或荒谬的结果,都总是在已有知识累积和思想创意中偷梁换柱、暗度陈仓。进一步来预想,如果人工智能不是作为生成文学批评的辅助,而是作为影响生成的主体,那么未来的人们将会被“家族”相似的智能体层层包裹,而可能主动放弃人类感知作品和现实的能力。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算法逻辑也许会慢慢改变我们看待文学的方式。例如,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可能直接拿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来用。问题在于,人工智能的大模型算法建立在数据库的基础上,而数据库却是依靠人类文学实践积累而来。尽管,人工智能解放了人力,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创作主体的自由,但基于数据库的文学创作会自动形成AI写作的文艺潮流,会越来越遵循算法的规律而放弃文学的原创性和精神指向。这时候,文学批评不再依靠对现实经验的萃取和提炼来传达作品揭示出的人类的命运共同体,而是将人类的智慧和命运交给机器来评判,实则是主动让渡了批评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批评需要警惕的。

  三

  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文学观念如原创性、思想性、文学性等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之前,文学观念以其稳固的形态塑造着人们的心灵和精神;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学结构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领域已然无可避免地且正在经受蜕变和革新。据专业人士说,AI创作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体诗)的水准并不低于甚至高于不少作家。不过,用人文精神反思人工智能,不仅会陷入人机对立的预设,更无法回应技术时代的新变。如果说,人机协同创作将成为未来文学创作的一种模式,但这不意味着传统文学创作方式的失效,也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文学形态会消失。

  回到文学批评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平庸的写作会被替代,真正带有独到发现和主体色彩的批评反而会更加稀缺——尽管,这个问题在批评界已然显露,但人工智能的发展则进一步暴露了它。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批评首当其冲面对的,与其说是来自高科技的冲击,不如说是批评者必须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事实上,一些AI工具以其“逻辑理性”反而击破了人情壁垒,更能直面我们不愿直接说出的现实问题,甚至很多时候表现得比我们更理解自己。但如何解决问题,却是机器无法企及的漫长的过程。文学批评虽无法扭转文学发展的趋势,但可以发挥创造性,通过自身的话语形态和思想观念,提升个人感通天地万物与自然万象,接续创化多元传统的能力,以独异性抵达艺术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微短剧出海:全球故事的共创与传播价值的重构

  • 《亲爱的仇敌》:女性情谊的深刻洞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