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法共创剧致敬科幻经典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中法共创剧致敬科幻经典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7-16 10:35

  作者:郑 娜

  1869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出《海底两万里》,书中尼摩船长驾驶“鹦鹉螺号”潜艇探索海洋深处的故事,连通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幻想、自由和冒险的共同渴望。一个半世纪后,这部承载人类探索精神的经典被赋予全新的舞台生命。

  7月11日晚,中法共创奇幻剧《海底两万里》亮相北京艺术中心,带领观众登上“鹦鹉螺号”,开启一场神秘莫测又惊心动魄的奇幻舞台之旅。该剧邀请法兰西喜剧院导演克里斯蒂安·埃克与中国演艺团队联合创作,结合法式浪漫与中式幽默,以颠覆性的黑光技术和独树一帜的戏偶表演,带领观众奔赴一场前往深海世界的奇幻旅行。

图为奇幻剧《海底两万里》剧照。龚雪东摄

  “手作魔法”展现奇幻美学

  凡尔纳《海底两万里》被译为数十种语言,全球畅销超亿册,“鹦鹉螺号”上尼摩船长深海探险故事收获全世界读者的喜爱。2016年,曾荣获法国戏剧最高荣誉“莫里哀戏剧奖”的克里斯蒂安·埃克,对原著进行现代化解构,创作了奇幻剧《海底两万里》。

  克里斯蒂安·埃克出生于比利时的瓦隆省,在戏剧学校接受科班训练后,先后在比利时的皇家公园剧院、瓦里亚剧院登台表演,并在巴黎菲利普·甘蒂木偶剧团待过很长一段时间。2008年,克里斯蒂安·埃克加入法兰西喜剧院。这些经历使他在戏剧、木偶戏和舞蹈的结合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偶剧元素的大量使用,是奇幻剧《海底两万里》舞台上的一大亮点。也许有观众认为“偶剧只是给小孩子看的”,对此,克里斯蒂安·埃克和妻子、该剧的另一位导演华莉里·莱索尔则不以为然。在两人标志性的视觉风格中,古怪、哥特、幽默与夸张的创作语言融汇在了每一部作品里,此前他们联袂执导的《贵人迷》《格列佛游记》《恐怖花店等》等佳作甚至在整个欧洲都一票难求。在他们眼中,戏偶是演员形体的延伸,百无禁忌、大胆戏谑,才能让一个不循规蹈矩的鬼马世界跃然眼前。

  当电影已经能依靠CG动画做出无比真实细腻的动物形象和恢宏的虚拟场景,戏剧舞台也在运用大量多媒体技术来创造新的语汇与意义,埃克和莱索尔还在秉持“古朴”的戏剧观念,他们没有利用任何电子元素和多媒体技术,选择亲手制作整个海底场景的舞美道具,包括横着爬过去的蜘蛛蟹、呆萌的灯笼鱼、晶莹的水母,仅仅利用光线和实物创造黑光剧效果,用一种质朴的实景装置与物理手段,呈现凡尔纳笔下的科幻世界。

  “在最初看到法语原剧本时,我想导演一定会借助全息投影、多媒体之类的高科技手段呈现,结果剧目没有这些炫技,但依然营造了奇幻的视觉效果。”《海底两万里》中方编剧田晓威介绍。此次,为了让观众在100分钟的旅程中更加沉浸,中法艺术家使出浑身解数,用“零LED屏幕、零电脑灯”的黑暗剧场创造“手作魔法”。

  整场演出仅有6位演员化身“黑光魔术师”,在纯黑幕布间以肢体喜剧与光影技术,构建出海怪、水母、巨型章鱼等奇幻景象;通过光影与戏偶的完美配合,让海底蜘蛛蟹、灯笼鱼、水母等生物在黑暗中灵动“复活”。它足够赤诚,让孩子们看懂奇幻;它又足够深邃,让成年人看到150年前科幻照进现实的诗意。

  法式浪漫与中式幽默的结合

  与法国演出的版本相比,此次中法共创的《海底两万里》做了一些创新和本土化改造。中法创作团队通过极具先锋性的舞台设计与叙事手法,让百年前的科幻寓言在舞台上焕发新生。

  比如小说中原本没有“鹦鹉螺号”的大副和海底原住民这两个角色,但是有许多类似的形象,主创把这些形象揉碎,提炼成两个全新的角色。小说中,由于水手们来自世界各地,尼摩船长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用于和大家交流,听起来叽里咕噜的,中方团队在这部分做了本土化的喜剧处理。剧中部分鱼偶形象还参考中国神话《山海经》进行了创新。

  “我们在中国找到两家非常好的戏偶制作公司,制作了相当一部分道具。其中一家拥有先进的设备,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制作多个版本并修改调整;还有一家很专业的小公司,专门飞到上海与我们见面,行李箱里装满了不同材质的展示样品,非常用心。还有一些偶是我们从法国带过来的,因为我希望在制作过程中能有触摸、适配、调整的机会。”克里斯蒂安·埃克介绍。

  此前,克里斯蒂安·埃克和一些非法语国家的创作团队合作过,但与亚洲的艺术家合作这是头一回。他发现,相同的台词用中文表达时,似乎比法语更长,因此他会根据台词节奏的改变,相应地调整灯光、道具、音响等其他部门的工作。在他看来,文化差异是碰撞出灵感火花的契机。“中国对我来说是一片新天地,《海底两万里》舞台剧是一部跨越国界的作品,舞台剧中的人物性格比原著更为丰富,海洋生物也被赋予了独特的个性,成为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法式浪漫与中式幽默的结合,会给中国观众带来一场独特的海底探险。”(郑 娜)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音乐剧《大状王》:与其当“天花板”,不如作“参照系”

  • 陈林侠:《小白船》票房惨淡,艺术电影“不艺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