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子厚
当沉浸式戏剧《燎原》化作七段由浙江卫视、杭州有耳文化和红果短剧联合出品的微短剧《燎原之重回1938》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从立体空间搬演至小屏幕的艺术形式的转换,更是一部红色题材叙事作品突破媒介壁垒的亮眼实验。
剧版《燎原》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38年抗战时期,全剧围绕一桩扑朔迷离的密室谋杀案展开,并巧妙融合了严谨的推理模式与民族救亡的主题。该剧不仅有引人入胜的剧本,其空间化结构和观众自由选择的路径机制也打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观演关系,将剧场打造成一个分布式的开放场域。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被邀请进入剧中故事时空的“见证者”,他们可以自由移动,穿梭于不同场景,近距离接触角色,甚至“追随”特定人物,深入了解其命运。
这种非线性的观演关系是沉浸式戏剧《燎原》最突出的特点。它打破了传统戏剧中主配角的设定,使剧中每一位角色都拥有独立的叙事存在。换言之,在《燎原》的剧场里,没有固定主角,观众选择谁,谁就成为当晚的主线。这种结构设计直接促成了该剧观演模式的转变:观众从在场却并不干涉剧情的“上帝视角”,转变为被邀请加入的“隐秘的旁观者”视角,他们穿梭于剧场空间,亲临其境却又不干扰剧情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情感投射与立场选择。
然而,当这样一部以“去中心化、多线并行、交织推进”为特点的沉浸式戏剧,成功地转化为“中心化、节奏紧凑、结构清晰”的微短剧时,其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微短剧作为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异军突起的视听形式,其特征鲜明:人物关系简单明晰,角色形象扁平化却抓人眼球,剧情高度浓缩且反转密集,“代入感”极强,传播速度很快,适合当下碎片化的观演节奏。面对微短剧形式的特点,《燎原之重回1938》的主创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切入口——设定了一位现代青年观众“马帅”。马帅在观看沉浸式戏剧《燎原》时,因“剧情未解”而被困在1938年的戏剧空间中。马帅开始一一接触原作中的多线角色,亲身经历不同线索和事件,最终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开谜团,回到现实。这是一种典型的“时空困境”叙事模式。
这一设定巧妙地具象化了沉浸式戏剧的观看体验。马帅代表了每一个带着好奇、疑问和期待走进剧场的观演者。他既是“剧中人”,也是“剧外人”,通过马帅这一核心人物的主线叙事,原作中原本分散的多线角色和事件被有效串联起来。该剧不仅保留了原作的推理结构,也较好地适配了微短剧所需的紧凑节奏感和中心化叙事结构。
这种将复杂叙事通过“外来者”视角重新组织和浓缩的方式,是跨媒介改编的经典案例。从线下实体剧场到移动端小屏幕的媒介迁徙,让线下沉浸式体验营造的情感场域与线上碎片化传播中形成的记忆,以及未来可能衍生的互动游戏参与回路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叙事空间。
该剧为当下红色题材微短剧的创作探索了一条极具潜力的开掘路径。它巧妙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当代年轻人的成长相结合,通过马帅这个现代角色的视角,观众能以更易理解和代入的方式走近1938年的历史和人物。这种“以今抚昔”的叙事策略,拉近了历史与当下的距离,使红色精神成为更可理解、更可感悟的情感体验。
此外,推理悬疑等叙事类型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追剧。原作本身融合的推理元素,使改编后的作品自然契合了微短剧“高能反转”“引人入胜”的特点。微短剧通过环环相扣的线索和出人意料的真相,让观众不仅能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更能体验解谜乐趣。这种创作方式实现了“新主流叙事”的探索,通过社交媒体的二次传播,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的基因得以在新的语境下不断延展、传承,实现“破圈传播”。
《燎原之重回1938》的跨界实践,是一场有关文化记忆存续的媒介探索。当戏剧穿越数字光轨,真正动人的故事会在不同媒介载体间重新结构,它也启示我们,文化传承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不断求索的创造性转译。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