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晓华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32件高颜值文物从140余万件(套)馆藏珍品中脱颖而出,在展柜上增加了专属二维码。观众扫一扫,不仅可以听到“文物说”,还能创作一张以“美”为主题的专属海报。(据北京日报客户端7月21日报道)
曾经高冷范儿的文博,如今成了文旅“顶流”。暑假期间,各地文博热持续升温。以科技创新的方式,让文物“说话”,与文博共美,无疑拉近了参观者与历史的距离,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观展体验。
对博物馆来说,问题并不在于缺少文物,而是有了文物如何更好利用。传统博物馆往往将文物视为凝固的历史标本,强调其考古价值和学术意义,却忽视了文物作为活态文化载体的另一面。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博物馆开始打破“围墙”,让文博更多融入大众生活,让历史有了可对话、可参与、可共创的活态表达。当越王勾践剑不再只是古代青铜冶炼技术的代表,还可以讲述卧薪尝胆的励志故事;当唐三彩骆驼俑不再只是盛唐三彩釉的工艺标本,还可以讲述丝绸之路的商贸与文化交流,文物便从“历史的物证”逐渐转变为“文化的叙事者”,从而建立起与当代观众的情感纽带。
文物虽老,守护它们的方式却可以很新。鸟飞鱼跃、花开叶摇……翻开2024年书画版《故宫日历》,用手机扫一扫纸张上的二维码,就能生成一段三维动画。借助AR(增强现实)技术,印制在日历上的《金鱼百影图卷》《荷花鸳鸯图》等名作立马“活”了起来,仿佛凝固的时光得以重新流淌。通过一本小小的日历,读者便可以跟随古代书画家的脚步,遍览祖国大好河山,感受街巷市井繁华,领悟先贤精神世界。
此外,跨界融合也让越来越多国宝文物在舞台上“活”起来。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传媒大学推出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明星文物“击鼓说唱俑”走上舞台,带观众穿越到两千年前的东汉,感受说唱艺术中潜藏的乐观精神。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的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以当代人的视角展现《千里江山图》独步千载的偶然与必然,在优美的舞蹈中呈现画作中的山水意境和人文情怀,构筑起国宝文物与现代人之间情感连接的桥梁。故宫博物院以明万历掐丝珐琅香薰炉为主角,携清乾隆金瓯永固杯、南宋缂丝《梅鹊图》等文物角色,通过家庭音乐剧形式演绎文物守护与传承故事。《千手观音》《龙门金刚》《唐宫夜宴》……越来越多基于文物藏品的演艺节目被创作出来,并以创新的表现形式、精良的制作水准、深厚的文化内涵迅速出圈,激发出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从AI有声海报到VR穿越体验,从文物表情包到精彩舞蹈诗剧……让深藏于博物馆的文化瑰宝“活”起来“潮”起来,不仅需要技术赋能,更需要文化智慧。每一件会“说话”的文物背后,都凝结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待。当越来越多观众愿意停下脚步,倾听文物的“心声”,沉睡千年的故事才能逐渐苏醒,中华文明的薪火才有了赓续传承的精神力量。(张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