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音乐剧扎根中式土壤的范本——《大状王》的探索与启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音乐剧扎根中式土壤的范本——《大状王》的探索与启示

来源:北京日报2025-07-29 09:43

  作者:梅 生

  火爆香港的粤语音乐剧《大状王》走出粤语区后,先后登陆上海文化广场、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依旧一票难求、口碑爆棚,被观众由衷盛赞为“华语音乐剧之光”,更成为音乐剧与戏剧从业者学习的标杆。就创作方式、制作模式而言,《大状王》堪称“天时地利人和”的佳作,其成功轨迹几乎难以复制。但这部由专业敬业的创作和制作团队,同心协力打造的现象级优秀作品,依然能为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大状王》剧照(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及香港话剧团供图 夏冬摄)

  情境中的处境、心境与意境

  明月高悬,平台旋转,击鼓升堂,故事开演。一桌两椅,几道栅栏,场景变换,意象万千。《大状王》的剧本、音乐、歌词、舞美、表演与导演手段均值得称道,是一部没有短板的上乘佳作。

  编剧张飞帆用粤语文艺中广为人知的两位清末名状师——确有其人的方唐镜(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中的反派)与虚构的宋世杰(粤剧、周星驰电影《审死官》中的主角),作为一对生死冤家、镜像人物,采取“折子戏”串讲剧情的手法搭建叙事结构,围绕恩怨、羁绊、情感、良心、人性、救赎等关键词,就普世层面的生与死、善与恶、正与邪、赢与输、多与寡、罪与罚等议题展开辩证探讨。

  故事虽然可用“坏人为何、如何变成好人”简单概括,推进的过程中,却用精妙的情节、充盈的细节、恰当的节奏,以及兼具叙事、情绪渲染功能与意境之美的歌词、音乐与视觉,精准提纯世道人情,通透诠释人间况味,并将人物的心境与处境、动机与行动,放置在由东方佛教因果说、西方浮士德契约共同构建的情境中考量,可谓山水画中现情理、写意景中见哲思。

  音乐方面,作曲高世章以古今并重、中外融合的手法,将粤剧、童谣、摇滚、嘻哈、数白榄、圆舞曲、佛教音乐、流行民谣等近30种曲风融入19首音乐,它们与剧本以及作词岑伟宗的歌词、导演方俊杰的调度、编舞林俊浩的舞蹈等一道,令该剧在民族性、民间性,世俗性、通俗性,歌唱性、传唱性方面,与“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尤其是粤剧,形成一定的呼应,让原属西方现代艺术样式的音乐剧,有了可供仔细研究的中式样本。

  同时,词曲在舞美、舞蹈等的配合下,用前后呼应或逐渐递进的方式,让编剧笔下的人物形象与关系更加立体、故事意蕴愈发丰富。

  “善”在夹缝中生存

  作为核心事件的三场公堂戏“伸冤”“翻案”“终审”,分别是方唐镜作为讼棍打的最后一场官司、更名为宋世杰后打的第一场官司、生命结束前打的最后一场官司。戏剧情境虽然相似,方唐镜的身份,却随着本体与喻体阿细(宋世杰)的“合体”发生变化:不只是表面的改名换姓,更是内在的客体变作主体。

  起初,他对弱势群体的遭遇漠不关心,是助纣为虐的利己主义者;中途,他从因他见死不救溺水做了冤魂的儿时好友阿细口中得知,自己能连赢八十场屈枉正直的官司,全靠想让他偿命的阿细有意“成全”,如果再在阿细的“帮助”下作恶一次,便会命丧黄泉;他为了保命被迫做好人,帮阿细的心上人、自己的仆人秀秀翻案,为无钱无势的苦命人打官司,逐渐找回良心;最终,他主动完成蜕变,变作为了维护普通人的生命权益,甘愿丢掉自己性命的利他主义者——一位传统语境里为了大我牺牲小我的义士。

  开场的“伸冤”与临近尾声的“终审”,旋律与唱词虽然相似,内涵却发生变奏。同样是告状,“伸冤”中的“老妇告状”是旁观者视角,“终审”中的“我要告状”是个体视角,“个个告状”是群体视角,与方唐镜的立场变化发生呼应。群众“方方方呀,状状状呀”的吟唱中,“伸冤”中的方唐镜与“终审”中假扮方唐镜的福全出场时,都表示出马诉讼“易易易”,最终取胜靠他的“字字字”;但群众的回应,在“伸冤”中是顺着方唐镜说“字字字”,在“终审”中则逆着福全骂“贱贱贱”。两个段落中随后的情节走向,也大相径庭。

  “终审”中更名为宋世杰的方唐镜,与假扮方唐镜的福全的对决,指向顿悟新生的他,要将过去逐利的他杀死。而他的彻底改变,在之前的歌曲中已有说明。《菩提达摩》中,他自鸣得意称自己是菩提达摩,唱“颠三倒四在我,拈花一笑在我”,到了《道德经》,则唱“唯道德经可师范”,“人在浪里翻,纵使上路难”。

  剧中包括群众在内的其他人物及其关系,亦通过不同的歌曲完成了转变。《最衰都系你》中与方唐镜互骂的阿细,在意识到自己一直是方唐镜作恶的帮凶后,与方唐镜合唱《一念一宇宙》,共同道出两人联手的目的——从替秀秀翻案起发生改变,是为“还孽债此时候”。随着变为宋世杰的方唐镜成为众人的“正义朋友”,眷恋人间的阿细逐渐明白人鬼殊途,以一首《撒一场白米》,抒发此心已放下对秀秀的爱、对方唐镜的恨。然而,因八爷(白无常)从中作祟,他未能如愿“骤然告终,就当撒一场白米”,最终在“终审”中杀死了方唐镜。

  这一结果如八爷所愿,然而性质已然不同。此前,阿细按照与八爷签订的契约,“引导”方唐镜渐渐步入死亡之境,是为了自己转世投胎;此刻,他不希望方唐镜死,但为了更多人能活着,只能忍痛按照方唐镜所言行事。而类似的情理悖论、人性困境充斥全剧,交织成复杂的因果说,既论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又肯定“行善积德”的价值。

  剧中另一状师何淡如年轻时因佛祖托梦,去寻找金蜻蜓以救助被瘟疫笼罩的村子,但他没能找到金蜻蜓救下村民,却令阿细死去、自己入狱、方唐镜走上邪路,导致方唐镜、阿细一人一鬼纠缠十几年。于是自己不再信佛,出狱后改做正义状师。他被方唐镜间接害死后,再度意难平,回到以前修行的寺院,以一首《踏上清源》质问佛法为何总错乱。知道方唐镜、阿细是十几年前他寻找金蜻蜓时遇到的两个少年后,他明白了佛祖的用意,对过往释然。

  牺牲一村人是为了十几年后拯救更多人的设定,看似是对少数人是否应该服从多数人辩题的正面回答,但如果按照张飞帆的话,将这看作佛祖与八爷的一个赌约,其实映照出社会运作的规律,道出现实情形往往就是如此。

  方唐镜消失了,假方唐镜会冒出来;一个假方唐镜死了,更多假方唐镜会冒出来。往往,善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行善者会被人遗忘。

  但《大状王》的结尾,秀秀将方唐镜/宋世杰的故事写成了章回小说,被说书人讲给众人听。她的文字也许不会提到阿细、何淡如,但这一处理,无疑是对“善”的肯定。

  潜心等待属于自己的“金蜻蜓”

  《大状王》能成为音乐性、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等均可圈可点的“六边形战士”的原因之一,是制作机构与人员充分尊重创作,愿意花费时间等待创作团队交出满意的成果。

  香港本土与内地的音乐剧、戏剧制作模式,通常是先确定演出档期,再推进创作;而《大状王》的做法恰好相反。2015年,西九文化区委约岑伟宗、高世章等人创作该剧时,同意了他们大胆提出的从剧本围读、工作坊到预演、首演的创作计划。其中,第一阶段的剧本与词曲创作便历时两年。2017年,西九文化区与香港话剧团确定联合制作,两大机构共同对该计划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2019年,该剧在香港预演四场后,主创根据观众反馈多次研讨,对文本、音乐、舞美等进行了修改。2022年9月,该剧在香港正式面见观众,大获成功,并在其后斩获多个奖项。但主创团队并未止步于此,2023年的香港二度演出版与今年的京沪巡演版,均在原有基础上作出了不少优化调整。

  这种模式固然会令希望打造叫好叫座作品的内地音乐剧、戏剧从业者尤其是创作者心生羡慕,不过考量到背后巨大的时间与资金投入,它似乎成了难以企及的“乌托邦”,显得不切实际。话虽如此,制作机构与人员获得基本资金的前提下,仍然可以尝试给创作者多预留一些打磨作品的时间。

  但是,假如制作给创作留出足够的时间、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内地创作者愿意像该剧的主创一样潜心耕耘吗?不胜枚举的现实例子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否定的。他们或许不缺创作能力,却缺乏严肃对待创作的态度——遇到这种“好事”,大概会立刻接下其他项目,让原本时间宽裕的创作,变成各种“急就章”的赶活,最后匆匆交出行活或劣作敷衍了事。而对于观众的批评,他们应该也不会接受,只会以“观众不懂”为项目画上句号。像《大状王》主创那样精益求精,将第二首歌《一时无两》改为《菩提达摩》,或是根据观众意见调整现代感布景与服装以还原清朝风貌的做法,在他们身上基本不会出现。

  《大状王》虽然是一部“戏保人”的作品,但两组演员风格不同、投入情感的表演,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用厚实的技巧带领观众入戏的刘守正、郑君炽等原版演员,用俏皮的表现征服观众的梁仲恒、袁浩杨等青春版演员,赋予作品不同的韵味。更为难得的是,不少演员并非专业音乐剧出身,却在台上展现出非常全面的素养。反观内地不少自诩专业的音乐剧演员,唱、跳、演都称不上出众,却成了被追捧的流量,且乐在其中。

  通过这部剧的呈现,以及主创和演员的采访分享,我们的创作者与演员或许能从中获得领悟、促成改变。“日照照得树有影,伴我有风又有景”,借这句剧中的歌词,与行业同仁共勉:愿每位创作者都能沉下心来,多一份谦虚,多一份刻苦,在时间的长廊里耐心打磨,终能等到属于自己的“金蜻蜓”,带来一片明亮的创作风景。

  (作者为戏剧编剧、艺术评论人)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长短剧共享IP的模式创新与“共生之困”

  • 抗战纪录片如何更新价值表达与记忆书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