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 婷
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的呈现形式不断丰富,从图文、漫画、音视频延伸至虚实交融、全息展示等。微短视听评论作为顺应这一趋势的创新形态,以时长精简、形式多元、表达直观等特征,成为触达广泛受众的重要载体。要做好这类评论,并非简单地将文字评论进行视听转化,而需要在媒介认知、创作实践、素养提升三个维度建立系统性能力,在保持评论思想深度的同时,实现专业性与传播性的有机统一。
深化媒介认知,把握视听传播规律
做好微短视听评论,首先要掌握视听媒介的规律与特性,打破文字评论的思维惯性,建立适配新形态的认知框架。
视听语言具有其独特的表达力。不同于文字的抽象性,视听语言通过直观的画面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其信息传达、接收、反馈的机制更为直接。新闻工作者需理解画面构图、色彩运用、镜头语言与观点表达的关联,掌握语音语调、音乐音效对情绪引导的作用,避免将视听元素仅作为文字的附庸,而应使其成为观点传递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同网络视听平台的传播逻辑存在差异。新闻工作者需研究平台特性,如开放性平台侧重快速触达,垂直平台注重内容深度,社交平台强调互动交流,据此来调整评论的内容侧重与呈现方式,实现内容与平台的适配,而不是“一稿多投”的简单操作。当内容的“调性”与平台的特性紧密结合,才能提升传播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微短视听评论的形态受时长所限,更需聚焦核心观点,这就要求摒弃面面俱到的思维,提炼出最主要的看法,做到“短、实、新”。这种时长控制并非机械求短,而是依据观点的信息密度与理解的复杂程度作动态调整,同时,考虑到受众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可通过节奏切割降低理解难度,既保证信息高效传递,又契合受众的碎片化接收习惯。
聚焦创作实践,创新视听评论方式
在具体创作实践中,新闻评论工作者需围绕观点表达这一核心目标,从内容提炼、结构设计到符号运用、节奏设计等方面,探索形成符合视听媒介特点的评论方式。
内容提炼需突出精准性。面对复杂的新闻事实,需快速抓住本质,将核心观点浓缩为清晰的评论观点,确保所有视听元素都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观点需具备双重属性:作为思想内核,承载评论的专业洞察与价值立场,避免流于表面;作为传播符号,具备简洁性与记忆点,能够被受众快速捕捉并记住。同时,需兼顾专业性与通俗性,将专业判断转化为大众可理解的视听语言,避免因过度学术化或娱乐化偏离评论本质。
结构设计应体现灵活性。可采用组合式的方式,突破传统文字评论的线性框架。微短视听化评论可构建“核心观点+支撑单元”的结构:核心观点作为固定部分贯穿始终,事实陈述、逻辑分析、价值延伸等支撑单元则围绕观点展开独立论证。各单元进行差异化的视听表达,辅以灵活转场衔接,既适应碎片化场景下的注意力流动,又维系整体观点的完整性。其优势在于,即使受众仅接收部分观点,仍能捕捉核心观点,同时也为完整观看者提供更丰富的论证维度。
视听符号的运用重点在于协同增效。新闻工作者需建立视觉符号(画面、字幕、色彩等)与听觉元素(语音、音乐、音效等)的功能互补关系。视觉符号侧重具象呈现,将抽象观点转化为可感知的影像,强化直观性;听觉元素重在逻辑引导,通过语音搭建观点框架,音乐音效渲染表达基调。二者的协同既能突破单一符号的表达局限,又可从感官与思维双重层面提升评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从而增强传播效果。
节奏设计要贴合受众的情绪变化规律。视听评论的节奏对观点传递起着支撑作用,通过调整视听元素的密度变化,比如画面切换速度、语音语调起伏、音乐节奏强弱等,来调控受众的情绪流动与注意力分配。节奏变化要依据观点表达的需要,通过张弛交替形成情绪起伏,让受众在节奏引导下自然完成从接收到认同的认知过程。
提升综合素养,确保评论质量与价值
微短视听评论对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在思辨能力、技术运用与伦理坚守等方面多维度持续提升,以确保评论的质量与价值。
夯实思辨能力以保持思想性。评论的核心是观点,我们需保持对新闻事实的敏锐洞察与深入分析,确保评论有见地。形态微短不等于思想浅薄,视听化表达更需在有限时空内承载深刻思考。这要求我们具备“深度压缩”的思辨能力,能够将复杂的现象分析、严密的逻辑论证、鲜明的价值立场提炼并转化为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视听符号。
提升技术运用能力以保障专业性。熟练掌握拍摄、剪辑、配音、配乐等视听制作技能是表达的基础。评论的专业性体现在对事物本质的准确把握与规律的深刻认知上,微短视听评论是将专业话语转化为视听媒介可承载的表达形式,而非放弃专业深度。与此同时,还需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始终让技术服务于观点的有效传递,而非炫技式的形式创新。
坚守伦理底线以维护公信力。在追求传播效果的同时,新闻工作者需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确保视听素材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不通过剪辑操纵事实、不以情绪煽动代替理性论证、不泄露采访对象隐私。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评论的生命,特别是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大行其道的当下,新闻评论更需坚守正确的价值立场,以正能量赢得大流量,使评论发挥引导舆论、凝聚共识的作用。
微短视听评论作为一种值得关注的评论形式,其发展离不开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探索。我们还需主动适应、积极实践,在深化对媒介特性的认知、专注创作实践打磨、持续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创作出更多兼具思想深度与传播力的优秀作品,从而在全媒体时代更好履行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张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