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打拐故事如何牵动人心?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打拐故事如何牵动人心?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8-12 17:30

  作者:闫 伟

  近日,电视剧《利剑·玫瑰》以“打拐”这一在公安题材中鲜少被深度挖掘的特殊视角与观众见面。该剧通过专业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等多轨并行的叙事策略,不仅以较高的收视热度获得了市场青睐,也让反拐再一次成为热点社会话题,加之联动公安部“宝贝回家”项目促成了数万条寻亲线索反馈,使其将类型创作在题材突破与社会价值的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

打拐故事如何牵动人心?

  在高度集中的创作和播出态势下,不断探索题材细分成为近年公安剧的创新策略之一。除一系列缉毒、扫黑题材作品之外,今年值得关注的,除了首次聚焦反扒的《黄雀》,便是首次系统性将镜头对准打拐的《利剑·玫瑰》。从行业特殊性到故事基因的转化,是所有行业剧必须要做的功课。对于《利剑·玫瑰》而言,这不仅体现在剧中设计的“黄金救援三小时”“DNA跨省比对”等专业细节,将打拐干警“与时间赛跑”的职业常态转化为强情节推力,更体现在着力表现出打拐工作的核心是“人”的博弈——既是与犯罪分子的生死较量,也是对破碎家庭的伦理救赎。剧中对“宗族袭警”“买方伦理困境”的大胆呈现,撕开了拐卖犯罪背后的文化痼疾。如在“小洋芋被拐案”中,村民阻拦执法的行为,具象化了法治观念与传统宗法之间的冲突。这不仅使剧作在戏剧矛盾上达到高潮,更让主题内核超越了单一案件的观察视角,进而升维至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故事是生活的隐喻,生活是故事的温床。该剧的叙事厚度很大程度上来自真实的案件。据报道,该剧编辑团队耗时两年打磨剧本,融合了37起公安部打拐大案,如“电梯婴儿失踪案”“祠堂藏尸案”等,创作团队还在前期走访了数十位一线干警,坚持“无考证不开机”,因而成就了作品“防拐教科书”的观众评价。

  打拐题材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先天优势,在于故事中蕴含的情感浓度。《利剑·玫瑰》在讲述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过程中,“骨肉分离”这一人伦悲剧之痛刻画得入木三分,建立起了浓烈而又不失层次感的情感网络。一方面建构出受害者从创伤到觉醒的人物弧光:被拐少女萍娇由被迫改名“招娣”至觉醒宣言“我叫明珠”,郑薇薇面对侵犯时坚守“贞洁在灵魂之中”的笃定信念,被拐4次的杨彩云得救后已有了拯救其他被拐者的自觉和勇气,孙律师找回儿子后深情跪谢抚养其多年的拾荒养父……当然,也有被拐者归家时父母已逝、寻亲者蓦然得到了至亲离世的噩耗,这些“非理想化”结局同样在泪水中淬炼出人性的真实重量。另一方面,兼具菩萨心肠与金刚手段的打拐干警,也经历着救赎与被救赎的“双向奔赴”。邓妍因童年谎言间接导致好友被拐,背负了长达20年的自责,其“从创伤者到守护者”的成长,将自赎与信仰交织在一起;常锐通过解救儿童“发发”达成与父亲和解的“神来之笔”,更以“将心比心”的朴素逻辑完成了情感闭环。

  刑侦剧的经典“团队作战”架构以及“功能性”人设,在《利剑·玫瑰》中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空降领导”邓妍的果决与脆弱、“老刑警”尹建生的敬业精神、“业务骨干”常锐的执拗与叛逆、“技术担当”杨佳佳的冷静、“知心大姐”艾心的共情力,不同的角色既有各自“标配”的人物标识,又自然整合成能力互补的“超级打拐战队”。成员之间争执与协作并存的日常,无形中消解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悬浮感。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在反派塑造上也着力避免了泛人性化,拒绝以“悲惨过去”洗白人贩,如“红姨”在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的观念之下变得心理扭曲,但故事鲜明表达了“苦衷不是作恶借口”的价值观。此外,各色配角的设置也有效延伸了剧作的社会景深,失孤母亲跳楼时的撕心裂肺,拾荒老人齐德富跨越血缘的暖心守护,乃至“团圆小馆”中以章阿姨为代表的互助寻亲的普通百姓,凡此种种“非英雄”角色拼凑出全民反拐的社会肌理。

  由于题材、市场等方面因素,《利剑·玫瑰》在叙事方面面临着平衡悬念织网与情感过载等方面的挑战。“然然被拐案”始终是邓妍抉择与行动的精神动力之一,故事以此为主线,从童年记忆延伸到犯罪集团的黑幕,抽丝剥茧地揭秘过程持续拉满观众的期待心理。与此同时,关涉到婴儿盗抢、少女贩卖等单元案件的密集铺陈,保证了应有的叙事节奏,也以高典型性囊括了几乎所有种类的拐卖案件与受害者,生动地展现了社会认知与普法效果。但在故事编织中也难免出现个别瑕疵:如锁定嫌疑人依赖监控、审讯嫌疑人的套路化心理攻防等,均有简单化倾向;如有些人物的出场略显功能化痕迹,导致“以事带人”而非“以人带事”;再如,作品试图以“被害人情绪宣泄”强化代入感,个别段落却因过度集中反而削弱张力,多场哭戏的连续轰炸易致观众麻木,真正动人的恰是邓妍怀抱被拐婴儿时那句克制的哽咽:“你再等我一下”。当然上述问题也暴露出此类剧作所普遍存在的提升空间。总体而言,《利剑·玫瑰》的创作瑕不掩瑜,其在价值引领、讴歌英雄、普法教育、题材创新等方面的努力和价值不容小觑。(闫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无名之辈:否极泰来》:当创作者背离了初心

  • 《戏台》: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对话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