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项筱刚
作为文艺评论家,万不可仅仅将自己置于“受众”的位置,当然更不可理直气壮地以“吾非圣贤”“吾非全能”的名义自行将“综合舞台艺术”扬长避短地进行“分割”,从而于不经意间通过手中之笔再度使“综合舞台艺术”被“分割”成几门“孤立”的舞台艺术。
不可否认,对于大部分涉足综合舞台艺术的文艺评论家们来说,当下综合性文艺评论的现状即“我的眼里只有你”,涉足综合舞台艺术的文艺评论家目前多为“各家自扫门前雪”。也就是说,大部分“综合性文艺评论”是割裂的,仅仅将评论的笔触指向了评论家们熟悉的“分割”部分,使得自己不知不觉地落入了“分割师”窠臼,并于短时间内难以自拔。
如涉足歌剧、音乐剧的文艺评论文章仅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声乐”“音乐(器乐/管弦乐)”“戏剧”这三者之一或之二部分;同样,涉足舞剧的文艺评论文章只是全身心地聚焦于“舞蹈”或“戏剧”,鲜有评论家想起音乐与舞蹈之间实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遗憾的是,相比之下,后者的表现尤甚,着实令人不安,虽然相当一部分舞剧评论者还没有意识到或已有朦胧意识却无奈地熟视无睹。
所谓“综合舞台艺术”,顾名思义,即将原本貌似“井水不犯河水”的、泾渭分明的、相互独立的几门舞台艺术水乳交融地融为一体,并重新形成一门崭新的“综合舞台艺术”,如“歌剧”“音乐剧”“舞剧”等。其中,歌剧、音乐剧由“声乐”“音乐(器乐/管弦乐)”“戏剧”水乳交融而成,舞剧则由“舞蹈”“音乐(器乐/管弦乐)”“戏剧”浑然天成。
作为一位综合舞台艺术的受众,尽可以仅凭个人的主观好恶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即观赏歌剧、音乐剧、舞剧之时任意选择且专注于某个角儿的表演,或音乐(器乐/管弦乐)是否好听,或剧情是否能够抓住自己……简单地说,作为一位受众,其有着广阔的、愉悦的、自由的审美取舍空间。
但是,作为一名综合舞台艺术的文艺评论家,不可以如此地纵横驰骋、天马行空。因为评论家尽管表面上看也是受众群体的一员,然其最终的身份定位却是“评论者”,扮演着一度、二度舞台艺术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一角,在与一度、二度舞台艺术创作者交流的同时,亦必须对受众群体行循循善诱之举。
换句话说,作为文艺评论家,万不可仅仅将自己置于“受众”的位置,当然更不可理直气壮地以“吾非圣贤”“吾非全能”的名义自行将“综合舞台艺术”扬长避短地进行“分割”,从而于不经意间通过手中之笔再度使“综合舞台艺术”被“分割”成几门“孤立”的舞台艺术。如是,在某种程度上易对受众群体产生不必要的误导——原来歌剧、音乐剧、舞剧就是这样子的,并难以使一度、二度舞台艺术的创作者对评论家信服。
实事求是地讲,世上本来既无“圣贤”也没有“全能”,要求一位文艺评论家笔下的每一篇有关综合舞台艺术的文艺评论文章均为真正的“综合性文艺评论”,的确似有求全责备之嫌。因为包括笔者在内的每一位文艺评论家,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从音乐、舞蹈、戏剧等某个专业领域中走出。毫不夸张地说,如没有若干年综合舞台艺术的浸淫,幻想一夜之间通过一篇文艺评论文章即能迈入“综合性文艺评论”的大门,岂非痴人说梦?
窃以为,改变上述现状可分“三步走”:
一、转变观念。涉足综合舞台艺术的文艺评论家首先须努力使自己成为“准圣贤”,努力将自己塑造成可以无限接近“全能”的文艺评论家,勇于“跨界”,牢固树立“跨学科”意识。如此转变观念后,才有闯入第二步的可能。
二、多听多看。众所周知,量变产生质变。鲁迅有一个金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正如前文所言,综合舞台艺术并非洪水猛兽,也不是横空出世,它和每位文艺评论家一样,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从音乐、舞蹈、戏剧等某个专业领域中走出。只有多听、多看,方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方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三、多写。有了前述的第一步、第二步,涉足综合舞台艺术的文艺评论家会更加自信,其评论的视界、心中的世界会愈发辽阔,原先被“分割”的沟壑纵横会短、平、快地转化为一马平川的“综合性文艺评论”,先前的“分割师”自然会黄鹤一去不复返。
随着综合舞台艺术如火如荼地发展,越来越多名副其实的综合性文艺评论及其评论家亦会如约而至。(项筱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