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银幕铭记伟大抗战精神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大银幕铭记伟大抗战精神

来源:北京日报2025-08-22 10:10

  作者:王金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暑期档以来,《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坪石先生》4部抗战题材电影陆续公映,共同构筑抗战精神的多维图谱,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历程中“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顽强精神,在全国掀起爱国主义教育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热潮。

《731》等3部抗战题材电影下月公映

  从个体记忆和平民视角切入

  如何选择独特角度切入,是一部历史题材电影能否打动观众的关键。在这一点上,4部抗战题材电影出奇一致地选用“大历史、小切口”的叙事模式,用个体记忆和平民视角,让观众跟随主人公的脚步,一步步走进那段悲壮的历史。

  由申奥执导,刘昊然、王传君等主演的《南京照相馆》,是一部深刻呈现南京大屠杀历史创伤的电影,该片通过平民视角和个体记忆展现抗战精神的底层根基。影片中,躲在吉祥照相馆的7位平民原本只是乱世求生的小人物,但当他们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目睹被日军试图掩盖的暴行证据时,他们觉醒了,心中的民族尊严和反抗意识被激活,最终完成了从“苟活者”到“反抗者和觉醒者”的精神蜕变。《南京照相馆》通过“暗房隐喻”构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显影装置,将片中小人物的愤怒和屈辱转化为“不能做汉奸”的坚定反抗和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坚守,让观众为之振奋。

  由管虎执导,朱一龙、吴磊等主演的京产电影《东极岛》取材于1942年东极岛渔民冒死营救英国战俘的真实历史事件,该片以“海上营救”为核心叙事,展现了抗战过程中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崇高维度。影片设计了东极岛上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渔村,前半部分重点讲述渔民对日军统治的隐忍和对是否援救英军士兵纽曼的犹豫,后半部分则展示了以阿赑、阿荡兄弟为首的渔民展开救援行动的壮烈。影片传递出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和血性,看得人血脉偾张。

  作为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艰辛历程的纪录电影,《山河为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过程中中流砥柱作用的历史逻辑,从九一八事变到全国抗战、从战略防御到全面反攻,清晰展现了抗战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该片在细节上依然强调平民视角和个体记忆,如94岁的潘家峪惨案幸存者潘善雨讲述日军刺刀下“哪还有活人”时的愤怒;97岁老兵王喜芳以稚龄肩扛国难的英勇无畏……历史亲历者的讲述赋予影片情感温度和历史厚度。

  在众多抗战题材电影中,《坪石先生》将镜头对准战时知识分子群体,展现了抗战洪流中的文化坚守与学术救国。影片讲述了1944年冬日,以黄际遇、杜定友、卫梓松、黄友棣等为代表的几十位“坪石先生”在烽火硝烟中守护教育火种的感人故事。

  可以说,4部抗战题材电影都选用巧妙而独特的角度,让观众沉浸式地进入历史情景,感受抗战洪流中的悲壮和浩然正气,也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出爱国主义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饱满的人物和丰富的细节

  一部优秀的电影,离不开饱满立体的人物塑造和丰富的生活细节,在这一点上,4部抗战题材电影同样出色。

  《南京照相馆》不但塑造了邮差苏柳昌、龙套演员林毓秀、照相馆老板金宗昌等平民形象,对汉奸翻译王广海和日本摄影师伊藤秀夫等反派角色的刻画也立体传神。影片从人性角度出发,展现了特定环境下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行动诉求,让人信服。

  《东极岛》同样塑造了多位充满个性的渔民形象。阿赑从隐忍到觉醒,再到投入救援,英雄主义逐步凸显;阿荡则是一腔赤诚的理想主义和善良;阿花打破“女人不能出海”的祖训,看得人热血沸腾。

  《山河为证》以大量历史影像资料再现历史,片中有不少首次公开的资料画面,创作者再辅之以恰当的艺术手段完整复盘历史。影片还通过对作战记录、日记、书信等素材的客观呈现,更加真实可信地再现抗战史实。

  《坪石先生》生动刻画了多个教育先贤形象,杜定友以命护5万册典籍南迁,黄际遇在轰炸间隙坚持授课,卫梓松拒降日寇慨然赴死,黄友棣烽火中奏响《杜鹃花》。这些角色虽非传统意义上的战斗英雄,但他们用学术抵抗炮火,用教育重整河山,同样体现了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为还原这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创作团队耗时6年,埋首于黄际遇的日记、卫梓松的手稿、杜定友“图书馆木箱化”档案等浩瀚史料,11次踏勘粤北3县6镇18村,这份精益求精,让影片有了强烈的历史在场感和文化厚重感。

  多维度展现伟大抗战精神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在14年抗战历程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坪石先生》从不同角度展现抗战的一个侧面,当这些作品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幅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全景图,如大河奔流,势不可挡。

  在《南京照相馆》片尾,一开始只想让全家人逃出南京城的金宗昌拉起一幅幅祖国山河图的幕布,随后喊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让很多观众泪流满面。

  在《东极岛》中,当小学老师陈先生完成从隐忍到觉醒的蜕变后,被日军用铁链锁住的他在火海中发出“不能跪”的怒吼,仿佛一声惊雷,瞬间唤醒整个海岛的抗战意志。

  在《山河为证》的真实历史影像中,当中国军民为了抗战事业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时,一股股浩然正气溢出银幕,让无数观众为之共情和感动。

  在《坪石先生》中,烽火硝烟里透出的诗意山水和琅琅书声,则展现了另一个层面的抗战图景:黄际遇与冼玉清在月夜下以梅干为笔,将宣纸上的水墨梅枝与月光花影叠合成画,尽显文人风骨,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美学处理,暗含中国文人不屈的精神内涵和风骨。

  这4部抗战题材电影从不同维度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图景和精神传承,它们既是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礼赞,也是对抗战精神的深刻解读,让伟大抗战精神借由大银幕变得更加具象,更加砥砺人心。(王金跃)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脱缰者也》:黑色叙事下的时代困局与个体救赎​

  • 《生万物》:雅俗失衡的叙事断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