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儿童电影:爱与成长的颂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中国儿童电影:爱与成长的颂歌

来源:海南日报2025-09-01 10:03

  作者:王一冰

  近日,在约旦儿童电影节上,国内儿童影片给我们带来了惊喜。郑运昌执导的《我和奶奶》荣获“评审团最佳故事片奖”,马兰花执导的《别把作文当回事儿》荣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颁发的儿童权利特别奖。

  儿童电影是一类电影题材,以儿童为主角,以儿童成长为聚焦点,以儿童和关注儿童成长的人群为预设观众。儿童关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因而儿童电影的性质变得较为特殊,衔接公民素养教育,直面社会未来的发展。所以,对“爱”与“美”的歌颂与呵护,对“健康成长”的关切,贯穿着儿童电影发展的始终。

  革命话语下的浪漫抒怀

  1949年以来,儿童电影的发展备受社会的重视。1949年12月,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发行上映了赵明、严恭执导,阳翰笙任编剧的《三毛流浪记》。影片改编自张乐平的同名漫画,以流浪于上海滩十里洋场的三毛为主角,控诉时代大变革来临之前的阶层对立和社会不公。对流浪儿童三毛的关切与同情,寄予了保障人民生存、呼唤公平正义的人道主义理想。

  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电影对“爱”和“成长”的表现,被安置于如火如荼的革命话语之下。电影的主人公不再被动地忍受饥寒,等待救世主的降临,而是积极参与到时代与社会的变革中来,努力成长为革命事业的优秀接班人。《鸡毛信》《红孩子》《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海娃、苏保、张嘎、潘冬子,一个个疾恶如仇、理想坚定的“红孩子”伴随着“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红星照我去战斗”的旋律茁壮成长。这时期的儿童电影不仅有气贯长虹的革命激情,更有嘎子那样活泼淘气的“顽劣”个性,也有“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浪漫抒怀。

  与同一时代的其他类型影片相比,儿童电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松弛现实主义的美学要求,富于想象和幻想的“非现实”情节允许在儿童电影中表现。1963年杨小仲导演的《宝葫芦的秘密》,1964年谢添、陈方千导演的《小铃铛》以宝葫芦和木偶构建起瑰丽的想象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宝葫芦可以化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麻烦”,木偶可以照见小朋友行为的“失范”。虽然,“宝葫芦”的不劳而获与走捷径,必须被否定和批评,但与木偶“小铃铛”所串联的五彩斑斓的戏剧世界一道,都代表了小朋友心中纯真的困惑与真挚的感动。

  回归个体治愈的人性美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个体的价值和个性的美感被重新发现与张扬。儿童电影回归人的个性,发掘人性的价值。“爱”与“成长”成为具有普遍性的自由追求。

  1982年石晓华导演的《泉水叮咚》,讲述了退休教师陶奶奶义务开办幼儿园的故事。“发挥余热”与护育“祖国花朵”的设定,切合那个时代对伤痕的反思与对未来的乐观。1988年《霹雳贝贝》风靡一时,继承了在瑰丽的想象世界中构建童真童趣的风格,而且还为想象披上了科幻的外衣。影片将外星人的超能力与地球小孩嫁接在一处,创造了会发电的贝贝形象。1990年尹力导演《我的九月》也是在时代大事件中讲述成长的故事。影片以北京亚运会为背景,主人公安小军克服种种困难,如愿参加亚运会开幕式演出。昂扬的生命基调,弥散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电影。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独生子女成长的年代,家庭结构、教育观念的变化所引起的各类问题逐渐进入儿童电影。1992年王君正执导的《天堂回信》直面独生子女情感单一、教育观念冲突的作品。尊重孩子天性的亲情关爱和知识技能的习得的冲突,在晨晨、爷爷与妈妈的关系中被反复追问。同年,孙周导演的《心香》从不同视角表现社会和家庭结构变动下的独生子女情感问题。祖孙之间奇妙的血脉共鸣,弥合了父母离异给京京带来的情感变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冲突和温暖的和解,闪烁着柔和治愈的人性美感。

  多元表达,直面社会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大荧幕对儿童的关注更加现实和多元。一方面,全社会对儿童成长更加重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儿童成长问题得到暴露,这些都促使儿童电影表现领域的扩大和思考深度的掘进。

  2010年之前,留守儿童问题频频被搬上荧幕。其后,儿童电影讨论的问题更加丰富。2012年曲江涛导演《孙子从美国来》,表现中国老人与美国小孩跨文化的冲突和理解。国际化,正是新世纪儿童成长所面临的诸多新问题之一。2013年方刚亮执导的《我的影子在奔跑》,直面单亲家庭的自闭症儿童教养问题,是对特殊儿童群体成长问题的聚焦和放大。2017年周全导演《西小河的夏天》,借助“足球少年”的眼睛,观察和应对成人世界的情感秘密。

  2020年后的儿童电影还在不断探索表达的多元。2020年张忠华导演《树上有个好地方》,仍然探讨评价孩子的标准问题,讲述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如何因势利导、尊重、感化“顽皮”孩子的故事。非专业小演员杜旭光所扮演的“巴王超过”可圈可点,为影片大大增色。2020年白志强执导的《拨浪鼓咚咚响》在一段离奇的旅程中,设置两个陌生人结成后天的“亲情”,在荒谬的故事设定中推动心灵的慰藉。2022年刘江江导演的《人生大事》在更加荒诞的殡葬店设定中思考原生家庭的情感缺失与后天修复的问题。电影的表达方式给人足够的惊喜。2023年王子川导演的《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则将儿童无邪贪玩的天性,浪漫化为某种“超能力”;进入中年级的成长,以及学校教育对儿童天性的询唤,被比喻为超能力的“丢失”,在戏谑和欢闹的故事之下,隐含着一丝成长的忧伤。

  被日常化和世俗化的“爱”和“成长”血肉饱满,亲情、理想、教育、尊重、成长、情感,等等,这些表达的主题构成了中国儿童电影的基本内容。变动的是时代对儿童塑造的具体要求,不变的则是对儿童承接未来的重视。《我和奶奶》《别把作文当回事儿》就是在这样的维度上,分别从宏大主题和生活细微中构建故事线。这是儿童电影的使命,以文艺的形式熔铸主宰未来的优秀灵魂。

  (作者系三江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侏罗纪世界:重生》: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固化,抑或傲慢

  • 谢伟锋:七夕话“巧智”,浪漫亦满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