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郭 佳
用喜剧与荒诞演绎战争的残酷与世事的动荡,在纳粹铁蹄下的维也纳,黑色幽默与魔幻现实缝合着时代的伤口,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屠夫”?9月1日,北京人艺正在创排的《屠夫》首次开放排练,导演何冰带领一众青年演员以戏剧的方式,参与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活动中。该剧作为此次纪念活动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参演剧目,将于9月6日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与观众共同倾听历史的警世回响。
《屠夫》聚焦反战主题
作品发生在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的特殊历史时刻,肉铺老板伯克勒一家,也被卷入法西斯专政的漩涡之中。随着战争局势的迭起兴衰,忠厚耿直的老伯克勒也经历着人生的悲欢离散……
承载着厚重历史底蕴,且饱含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暴行共同意志,正是这部聚焦反战主题的戏剧作品的当代价值所在。1982年,作为对《茶馆》赴欧演出的回访,德国曼海姆民族剧院携被称为“日耳曼《茶馆》”的话剧《屠夫》来人艺演出。当年12月,人艺就将该剧搬上了首都剧场的舞台。2005年,朱旭、郑榕、周正等老艺术家们再次登台,以教科书式的表演在《屠夫》的演出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此次《屠夫》的排演,北京人艺立足国际视野、国家立场、当代思考,决定推出一部能呼应历史和传递和平力量的作品,且用不拘泥于前人的创造,以全新艺术面貌与青春演员阵容和观众见面。
火车暗喻时光流逝
“虽是继承经典,但从创作的角度总想有点新意。”何冰表示,“当时朱旭先生的表演非常精彩,人尽皆知,所以这次重排,我们只有一个特别朴素的想法,就是让戏能好看一点。”于是,舞台上的巨型火车头便成了观者眼中的“大招”。
从现场呈现的一个调度不能看出,火车头不仅可以从舞台深处开至台前,还可实现旋转,在何冰看来,“火车不仅有冲击力,更存在多种可能性,可以带我们去远方,也能拉来敌人。而且当你站在铁轨边上,看见火车经过的时候,那个冲击力是非常强的,甚至给人一种压迫感。”此外,火车也暗喻时光流逝,暗合了剧情的时间跨度。
年轻演员在不断成长
相比于当年朱旭、郑榕、周正等老艺术家的版本,何冰认为此次的重排对戏本身而言没有太大变化,“因为全人类对正义的呼唤、对侵略者的反抗是一样的。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像剧中台词一样,要像山猫一样警惕,人类的灾难离我们并不远。”如果说有变化,何冰认为,“我们希望能够关注到更多的人。过去可能只关注到了这个家庭,有些人物相对模糊,当年我没看懂的,这次要想办法给自己一个解释,也让观众能看懂。”
从《哈姆雷特》到《屠夫》,何冰眼见着剧中年轻演员的成长,“从他们对表演的理解看,还是有进步的。不管他演的是不是那个人物,但是你可以看到一个演员自己的尽情尽兴和奋不顾身,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而剧中金汉的表演也与当年的朱旭不同,极具青年人的义气与力道。(郭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