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舞剧如何面对观众强烈的审美需求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中国舞剧如何面对观众强烈的审美需求

来源:解放日报2025-09-18 10:07

  作者:方家骏

  这个夏天,上海的舞剧演出热度持续不断。特别是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终评演出,无疑给上海观众带来了难得的艺术盛宴。如今的观众,不仅观剧热情高,还乐于通过自媒体等平台发表独立见解。一时间,演出的相关信息爆棚,新话题也随之浮出。

  一

  以我个人的认知,不大赞成去定义“什么是好的舞剧”,因为这一讨论注定是没有结果的。我们面对的是不断升级的审美需求,这一需求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而6部进入荷花奖终评的舞剧,也通过理念和方法的具象表达,向我们描绘出中国舞剧的多元化方向以及创作者所选择的不同路径——

  作为首部禁毒题材舞剧,《破冰》呈现的戏剧性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为国内舞剧所少见。尖锐的矛盾、现实中的生死较量以及人物所面临的情感困境,对于舞剧叙事来说是全新的课题。创作者从长篇电视剧中撷取故事,选择可谓大胆。他们将有局限性的肢体叙事运用得从容、谨慎,又充满自信。《破冰》的意义在于,有这样一群人有勇气去触及舞剧叙事的边界,探索舞剧除擅长抒情唯美外,能不能承载现实的重量;能不能按照戏剧的普遍规律,从人物典型化以及表现人物关系中寻求到舞剧的“破冰”之路。这条路必须有人去蹚,而《破冰》在这样一次“冒险”中取得了有价值的经验。去年《破冰》曾在上海演出,首场演完,第二场上座率剧增,观众为满台舞风爽飒、具有雷霆之势的“制服男”折服,甚至愿意“二刷”。创作者不依赖华丽场景和华美服饰,观众感动于演员激情真诚的表演,口碑好即有好的市场回报,也许是《破冰》出现的第二层意义。中国不缺优秀的舞剧演员,“你若能编得好,我就能跳得更好”,客观上反映出中国舞剧的创作现状。《破冰》提示我们,是时候把创作的注意力从对形式的过度追求稍加转移了,毕竟更多人愿意接受这样的主张:作品的深度乃至情感浓度,取决于对“人”的聚焦,而不是无节制的形式铺张。

  从延安时期木刻版画中触发创作灵感,舞剧《杨家岭的春天》呈现出颂歌式调性。舞剧多视角反映了延安时期文艺青年的成长,形象地展现了“人民”这片厚土对文艺的滋养。当观众看到《抗旱》《人桥》《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等经典版画出现在舞台上时,心为之震荡,而以舞蹈再现的历史场景,则让一幅幅版画意蕴鲜活,质感更为直观。我把这部作品视为学院派代表作。在中国舞蹈领域,学院派的贡献是将基于民间的舞蹈元素作了有效的提炼和提升。今天看到的具有相当表现力和传播力的民族民间舞,事实上都已经过了发展改造,在神韵、节律、情感与体态的融通上更适合艺术表现。老一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非常坚持这一点,其成果历经岁月磨砺已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也是学院派的立身之本。但这种坚持的态度有逐渐淡薄的趋势,从现象看,一些以民间舞为主要素材的舞剧图省力,将素材直接拿来为自己所用。将原始素材运用于某一舞段,会让人产生新鲜感,泥土气息、质朴气质也有特定的感染力,但要支撑起一部舞剧的多层次情感表达,就显得单薄且力不从心了。甚至有时为了服从于素材,不得不改变一部剧的整体格调。而学院派的《杨家岭的春天》在化用素材上做得十分有心。编导融合了版画刻刀的“顿力”和民间秧歌的“寸劲”,使其成为服务于核心主题的舞蹈语言,并将陕北秧歌、安塞腰鼓等原始素材精心提炼后转换为新的语境;有些段落则在节奏上大胆破“格”,给观众带来全新体验和意外惊喜。

  由此看到,无论多元发展还是路径选择,都绕不开技术难点,而攻克难点永远是艺术创造中最具价值的行动。

  二

  当下舞剧的发展环境很好。票房走高、持续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追求美的境界和体验成为今天社会生活的主题,“爱美”群体的扩容超出了我们想象。而舞剧在回应大众普遍需求时,具有综合性、大容量、普适性优势。本届舞剧荷花奖终评剧目,充分显示了这一优势——

  舞剧《10909》聚焦中国载人深潜事业,以鲜有的科技题材、充满科技感的舞台为观众带来一场关于深海探索的视觉盛宴;舞剧《雷雨》在经典转译中呈现出精致、时尚的美学风格,表现主义手法为解读一部经久不衰的中国戏剧经典提供了新的视角。《英歌》和《孩儿枕·家和兴》两部民间题材舞剧,则以浓烈绚烂的现场性带动起新一波舞剧热,为观众提供了珍贵的情绪价值。

  如果说,“舞剧热能持续多久”是热潮中的冷思考,那么,我以为这种隐忧大可不必。面对强烈的审美需求,唯有练好内功,不断提升舞剧品质,才能换取行业的最优解。修炼内功的面很广,挑关键的说,业界是否应该对创作流程乃至机制作一番梳理、优化?编剧、编舞(业内习惯称“编导”)分离,是中国舞剧独特的编创模式。我接受这种符合当下舞界实际情况的“分离”,但两个环节之间的“梗阻”需要疏通。我曾与一位初次担任舞剧编剧的年轻人交流:“你写下那些美丽排比句时,调动起来的形象思维是什么?”年轻编剧无以作答。看着他天真而莫名的眼神,我不再追问。我也问过一位外籍艺术家——他在一个既有编剧还有导演的创作团队里担任编舞,我问他:“在你的编舞过程中,编剧、导演有没有向你说过不?”他用英语对我解释了一大通,大致意思是:作为灵魂人物,他不明白编舞为什么要服从其他人的意志。他显然没有理解我的用意,然而我懂了。借用一句网评:舞剧编剧和编舞,在各自热衷而擅长的领域自说自话。这话尖锐吗?有点。但并不尖刻,甚至中肯,如实描绘了中国舞剧创作中存在的一种现象。长时间以来,我们呼唤“向文学借力”,其实并不太知道如何用好文学资源;编剧层面也没有“双向奔赴”的主观意愿,不少陷入尴尬的舞剧“立意”和“表现”两张皮,甚至完全榫卯不接,根源几乎都在于此。从文学思维到舞剧思维,是从园林门口到园林腹地的过程,这一距离要靠脚步去深入其中,才能看见动人的风景。

  又如,经典改编是国际舞坛极为重要的一支,有许多成功经验。但这对中国舞剧产生的作用并不大。国内由经典改编的舞剧不多,而一旦涉足,编导首先想到的是“要超越经典”。其实,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有其跨越历史、普适人类的深度和广度。若有超越的本事自然是好,如在文化、哲学乃至人性层面没有新的发现,不要轻易去动摇经典的核心,更不该以“现代表达”“当代视角”“解构经典”等概念来遮掩自身的浅薄乃至对经典的曲解。为颠覆而颠覆,不是现代人的文化态度。马修·伯恩将《天鹅湖》故事背景移至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王室,《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情爱恋则发生在“少年管教所”;艾夫曼的《俄罗斯的哈姆雷特》,直面叶卡捷琳娜时代的权力与阴谋,他从莎士比亚剧作中看到了“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却又不会简单重复”。这些改编,看似颠覆力度很大,实际上都没有脱离经典原作的核心,观众仍能从作品中清晰看到源自经典的人物关系,以及善与恶、爱与背叛等永恒主题。编舞家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通过拉近年代距离、勇于探讨当代问题、以音乐成全舞剧结构等理念,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升维表达——内容寻求情感共鸣、手法具有艺术个性,无疑是深度绑定观众长期兴趣、满足他们追随愿望的重要理由,这是成功者传递给我们的有效信息。

  艺术世界既要坚守内心的火种,也要拥抱外界的风。我们面对的,已不是艺术家创作什么,观众就接受什么的时代,而是一个需要两者深度对话、共同成长的时代。这就需要当代艺术家不仅是创造者,更是沟通者、思考者和策略家。(方家骏)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万物》:雅俗失衡的叙事断裂

  • 《七天》:爱情电影不能异想天开地谈情说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