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到底是个什么问题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到底是个什么问题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09-25 10:42

  作者:程 辉

  改革开放初期,一批深刻反映与批判现实的优秀文学作品横空出世,江苏作家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就是其中之一。他和同时代很多作家的共同特点,是都在艰难岁月中身置社会底层,对民间疾苦、人生蹉跎有切肤之感,笔下人物命运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常州市滑稽剧团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闯入今年“文华奖”终评,最近再度来京演出。它回溯并延伸这一经典农民文学形象的人生轨迹,声情并茂悲喜交加,在舞台上赋予人物新的生命力,让滑稽戏的当代创作“柳暗花明又一村”。

  深刻的思辨:不只是“吃饭的问题”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从老年陈奂生不久于人世启幕,在他和妻子傻妹相会于另一个世界中落幕。一个村庄,一个家庭,一个人,情感复杂交织、起起落落,现实冲突与历史矛盾映照比对;聚焦江南水乡农者半个世纪的生存挣扎与尊严重塑,反映新时代、新农村的新变化。

  “吃饭问题”为什么成了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这些之所以让陈奂生们苦思冥想,盖因在现代文明中,这是可以解决的,可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舞台上,“吃饭”与“问题”被反复强调,如“吃饭是个问题,问题不是吃饭,不是吃饭问题”等多次变化词序,不仅是顶真、回环的语言修辞技巧,赋予台词和情感双重意味,突出主题,更让观众深入思考“吃饭问题”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本剧的人文视野和价值得以放大。

  吃不饱是问题——为什么被剥夺、被欠账?不是追讨是追问。吃饱了也有问题——如何在发展焕新中不忘初心?是更需扪心自问的持久问题。

  该剧中,陈奂生原有的文学形象基本得以再现,又有舞台创新。历史大潮裹挟下他无奈、彷徨、屈从,但也不再那么木讷,被挤对急了还能以机智的言语反击。他那有限的抗争,锋芒往往还没见好就收住,让人物特性更富于行动,也是心理外化的需要。特别是跟生产队队长王本顺的对手戏,陈奂生顺服与不顺服的挣扎自始至终存在,矛盾的多元和人性的多面栩栩如生。

  娶妻一场,艰难时世中闹剧似的选择和被选择;吴书记访贫时,阴差阳错有意无意地道出实情;当年成亲时,给手心里盖上的大队公章拍照片留作证据以防后患,多年后果真派上用场……陈奂生憨笨之下也有求生存的自得智慧。最有力量的爆发,是陈奂生被告知傻妞带过来的三个子女分不到地时,他被王本顺的谬论气得够呛,围绕王的身世一连串地爆粗口。那不是对王本顺的个人攻击,而是对过去的政策百思不得其解后的精神决堤。最让他痛心的时刻,是得知大儿子贪腐被查,他搞不懂这个世界怎么了,再次更深地去想“吃饭到底是不是问题”。

  多元的矛盾:不完美却真切可信

  围绕陈奂生的矛盾有三重。一是最基本的生存矛盾,实质上是个体与外部情势的矛盾;二是生活中的人际矛盾,包括与王本顺、与子女之间;三是精神、生活诉求与胆怯犹疑的性格之间的自我矛盾。三重矛盾长期重叠挤压,不时加剧,陈奂生的戏剧性便有了扎实的基础。他的不识时务和不甘心,认知和行为与他人的错位,又构成了啼笑皆非的喜剧要素。

  陈奂生舞台形象的成功,还在于他的不完美。创作者无意打造草民英雄,也没有过度夸大悲喜。在悲悯中,采取适可而止的平和视角,让他更具代表性。陈奂生的诉求并不高,只求自己和家人能不太屈辱地活,谈不上进取,没有大见识,只有朴素的爱与恨。他只敢在面对王本顺之流时才蝼蚁般地偶尔抗争,他把希望交付于“上面”和命运,对吴书记的到来唯唯诺诺,断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差错。正是这样基于现实的塑造,才使得这部戏真切可信。有了艺术说服力,真善美的表达才能像条条小溪般渐渐汇聚,最终让观众心潮如海。

  陈奂生之妻傻妹几乎是全新的舞台创造,与文学原著相比,不只是变换了身份,更用“傻话”说出了真话,满含人性中最朴素的善良和知恩图报。她因突然吃饱而被撑死的悲剧,是活生生的历史创伤。当王本顺因分田之事来到陈奂生家,傻妹以遗像的状态“灵魂在线”,是冥冥中的审判,重办婚礼的悲怆无以言表。

  王本顺作为多起矛盾中相对于陈奂生的另一极,很难用“反派”来定义。毕竟他身上还有乡邻间不可断的互助情感,这也是陈奂生胆敢与其“有限”较劲的原因之一。但他又代表不同时期的基层叙事,从“扯扯淡”到“扯地球”,豪迈口号下满是荒唐,坚定不移后是忘本和背叛,“墙头草”本质是朝拜和惧怕权势的紧跟。这荒唐、这背叛、这紧跟,是自觉高明的混世之道,是旧文化的积弊虿毒,更多的是失去独立人格的无意识。

  显然,吴书记的每次出场,都是对王本顺的有力批判与匡正。吴书记对王本顺的怒斥,并非只针对一个扭曲的基层干部,而是直指曾经的错误思潮;吴书记捧出的土地证,是对农民几十年亏欠的检讨和道歉。遗憾的是,这个人物的塑造就此却步,不免趋于工具化,少了与百姓的天然情感联结,有“亲切”无“亲近”,有失厚重,乡土情怀没能落地。最后,陈奂生请出吴书记牌位做客吃饭,是很好的设计,只是这一段的意识表达多过实在的情感表达,有些可惜。

  三个子女和家属,带来社会新理念与陈奂生的矛盾。从“没有了地,农民的家在哪里”“我的地我的命”,到舍旧求新,用土地入股生态农业联合体;从下一代追逐金钱和权力引发的“心机”“心黑”之痛惜,到“心里没灯”“忘了开灯”“有灯也没用”“没给你们留德”的慨叹……这些,无不是吃饱之后新的“吃饭问题”。这一切,从陈奂生后代身上滥觞,将反思和人文观照投向未来。吃饭问题背后的思辨,得以延展。

  沉重的滑稽:喜从悲来寓悲于喜

  作为融合多艺术门类的滑稽戏,历来以鲜活的市井气息和大众审美见长。尽管在大的类别归属上,滑稽戏到底是戏曲还是方言话剧素有分歧,但并不影响它沿着自身轨迹发展。滑稽戏之滑稽,不在爆笑而在幽默,《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在这方面尤为典型,喜从悲来,寓悲于喜,情在深处,自见沧桑。剧作体现的滑稽是沉重的,浸透血泪,是对历史的反思,它以多重的戏剧色彩完成了对理想精神的讴歌,将扎根乡土的真实映照在舞台上。

  除了叙事结构和人物思想、性格、行动错位带来的喜剧之美,《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的语言精彩也是一大亮点。人物具有地域化,以及身份和性格特征的言语中,有随时抖落的包袱和贯口、砸挂,有直接的嘲讽、含蓄的讽喻,还有夸张、借代和双关。王宏、张军两位编剧在剧种语汇上的积淀和操控能力可见一斑。坚持方言味道,留住乡土情韵,是保住剧种特质的根基。《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还一改滑稽戏以方言演出的传统,以不损伤、不减弱方言能量(包括节奏、韵律)、不影响演员发挥为前提,尝试使用方言基础上的普通话,做出了有益探索。

  导演胡宗琪手法克制简约,给演员留足了施展个性的空间,充分发挥滑稽戏的亮色。主演张怡、周蕾、唐寅等表演质朴,细节拿捏有度。陈奂生不时进入傻妹遗像相框完成对话,不只是与故人相告相慰,也是对家的眷恋和灵魂依傍。其他角色常以旁观者身份介入情境,有时铺垫有时呼应有时共情,如此陈奂生就不孤独,就成为一类人的存在。版画似的江南乡居、一桌两椅的基本陈设,舞台场景始终不变,变化的只有嵌入景片的日历,演员拍一下景片,年代就切换一次,让人生出光阴飞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当得知大儿子因贪腐被查,陈奂生独坐舞台一隅,灯光投下窗户栅栏的阴影,既象征儿子的命途,也点出陈奂生之困。

  音乐、广播和舞蹈的引入,让年代氛围的呈现明了扼要。开场广播中“民以食为天”主题的报道、上世纪80年代末土洋结合的乐队、人民公社时期“社员都是向阳花”的齐唱,彼时背景如实况再现。演员状态自如转换,让观众的联想自然生发,本就是戏曲表演的拿手好戏;当下与过去衔接流畅,对比眨眼间就来,反差更强。不过,包括陈奂生在内的农民百姓,口中偶尔还会有官味词句,若要精雕细刻,这些不属于人物本色的话语应酌情剔除。

  另外,所有人物都采用类似丑角的妆扮,粉脸加两块腮红,也是本剧有趣之处。这虽非常州滑稽戏的常规选项,却给出所有人不过是粉墨登场、台前人偶的象征味道,带来哲学意蕴,简单有效。

  全剧结尾,陈奂生倾其所有要补上贪腐的大儿子欠国家的窟窿,谁又能补上命运留给他自己的疮口呢?但无论如何,他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救赎,就像他沉浸在终场的舞段里一样,活一生有憾也无憾了。家国情怀,善恶当报,在陈奂生身上毕竟有根。(程 辉)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捕风追影》:犯罪动作电影如何找到个性化的叙事路径

  • 陆玄同:秦腔该以怎样的姿态前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