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现实到舞台:话剧《树魂》“戏剧+思政”的实践探索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从现实到舞台:话剧《树魂》“戏剧+思政”的实践探索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09-25 10:50

  作者:吴 波 冷校龙

  上海戏剧学院打造的原创话剧《树魂》,以福建宁德周宁县黄振芳家庭的林场现实为故事原型,通过讲述林守根家族的命运沉浮,艺术化地呈现了国家战略与时代精神,将生态文明建设、畲族文化及红色基因传承熔铸于舞台艺术中,为新时代艺术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鲜活的样本。这部现实主义话剧作品采用跨时空多线叙事、红色基因融入及多元文化表达,不仅串联起家族故事与时代变迁,更完成了从生态叙事到精神史诗的升华,并在课程思政理论的探索与实践创新中,融入了高校艺术教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使命与担当。

  国家战略与家庭史诗转化为舞台叙事

  《树魂》全剧通过“毁林—造林—守林”三幕结构,积极呼应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理念,将国家战略与林家四代人的故事连结,转化为鲜活的戏剧艺术表达。从20世纪70年代村民砍伐山林导致泥石流灾害,到80年代响应政策承包荒山,再到21世纪转向文旅康养与碳汇交易,剧中歌曲《树之歌》《青山在心不老》,是对“两山”理念的艺术诠释。这种将国家战略转化为舞台叙事的创作路径,使观众在情感共鸣中思考社会现实,实现了“艺术审美”与“思政教育”的深度契合。

  同时,通过林家四代人的命运变迁,林守根之父守护红军烈士的墓,林守根本人守护山林誓死不下山、林长青的牺牲和契约理性、林苗苗生态价值转化方案的创新提出,将个人、家庭与国家命运交织,让观众在家庭故事的共情叙事中理解政策的深意。同时,剧作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代际观念等矛盾冲突中见证成长,在苦难中照见信仰和希望。比如,发展观的代际冲突,林守根与林长青在面对“速生林该不该砍”的父子之争;发展路线冲突,林守根与吴石的“种树—砍树”之争;吴梅制作树叶标本对抗瘫痪绝望与坚韧内心之争。此外,林守根与县委书记何建桥共同种下“见证树”“解困树”“未来树”,以及林长茂隐瞒卖狗致母亲遇难的道德反思与赎罪返乡等情节,更是将责任、诚信、担当、救赎等价值观进一步在剧中丰富和具象化,避免了话剧概念化的灌输与宣讲式说教。

  红色基因融入与文化传承的诗意表达

  《树魂》在戏剧构造上创造性地将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相呼应,构建起了“历史—传统—现代”的精神链条。剧中以军号贯穿全剧,红军号兵为保护村民和山林而牺牲,林家几代人守林的行为已远远超越个体行为,成为革命精神的当代延续。剧中林守根“喊山”的场景(对号兵的长嗥)既是一种情感宣泄,也是对红色革命历史的致敬。主演满贺等的表演真切自然,演活了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呼应,也生动形象地实现了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此外,在舞台表现方面,该剧用独具特色的舞台语汇进行乡土文化印记的诗意表达,巧妙融入非遗传统与科技手段,实现了文化传承与艺术形式创新的双重突破。在文化层面上,通过畲族盘歌对唱、竹笛演奏、采茶歌舞等非遗元素和民族风情的有机融入,不仅绘制出鲜明的地域文化图景,更在歌舞呈现中,展现出互帮互助的团结协作精神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同时,多媒体投影营造的山林金光、泥石流等场景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而象征性道具的使用也非常巧妙,比如,爱犬“花花”作为生态预警的意象化身,军号作为信仰传承的精神符号,让国家战略及文化精神完成了象征化的艺术呈现。这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舞台语汇,既守护了文化根脉,也丰富了戏剧表达的维度。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作为创作团队,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尤其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导向,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始终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并将“戏剧+思政”育人模式贯穿创演全过程。从深入生活、赴宁德采风,实地走访和考察非遗工作坊、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台江文化现场,探寻福州家风家训与诚信文明建设成果,到邀请专家深度参与剧本打磨;从组织学生投身舞台实践,到举办大型话剧《树魂》专题研讨会,这一系列创作实践早已超越戏剧本身,成为一堂思想深邃、情感充沛的“大思政课”。尤其在福州之行中,上海戏剧学院的学子不仅与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的师生缔结了深厚情谊,也栽种了“友谊树”“文化树”“生态树”,以艺术实践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文化薪火、守护绿水青山中彰显青春力量。这种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艺术创作全过程的创新实践,使话剧《树魂》成为高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生动范例。

  “戏剧+思政”的范式创新与启示

  《树魂》的成功排演,为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思政建设提供了三重启示: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国家战略部署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艺术形象,避免概念化灌输和空洞说教;二是深化“艺术+思政”融合,构建“课程思政—实践思政—文化思政”的立体化育人体系。三是强化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通过艺术创作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树魂》的艺术实践印证了“戏剧+思政”的独特价值。从千亩林海的现实守护到戏剧舞台的排演,《树魂》的诗意书写不仅折射着生态守护、红色传承、乡村振兴等多重时代精神,更承载着“以剧传史、以戏立魂”的创新探索。当艺术创作扎根于人民和时代的土壤,当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舞台”,戏剧艺术便成为照亮精神世界的火炬,让高校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中培养更多时代新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这样的艺术实践与思政课堂值得期待,也值得推广。

  (吴波系浙江音乐学院讲师,冷校龙系浙江音乐学院学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捕风追影》:犯罪动作电影如何找到个性化的叙事路径

  • 陆玄同:秦腔该以怎样的姿态前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