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袁云儿
当《西游记》的经典旋律在798CUBE盒院响起,智心剧团的8位演员——他们中有孤独症、唐氏综合征、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用肢体与语言编织出的,不只是一场戏剧演出,更是一次社会与“隐形群体”的深度对话。作为中国首个以心智障碍人士为主体的当代艺术团体的首部作品,这场中英联合创作的肢体剧场《西游记》在第七届星空艺术节首演,不仅是一次信心与勇气的艺术展现,也成为一条通向包容、彼此看见的“取经路”。
选择经典的《西游记》作为此次演出的故事母题,源自大家一致的热爱。该剧的四幕结构,成为演员们自我表达的镜子。第一幕中仪式性的动作与重复台词,让他们从熟悉的“自我”慢慢走进角色;第二幕,八位演员的个人分享,将《西游记》的故事与他们自己的生活紧紧缠绕——毕圣轩说家人觉得自己像沙僧,“忠厚勤劳,默默奉献”,他渴望和师徒四人做朋友,因为“齐心才能成功”;苍志丰被妈妈评价“像孙悟空,聪明却偶尔发脾气”,他把排练中“和别人配合”的困难,比作“又高又大的妖怪”;耿梦茹既向往孙悟空的勇敢,又被妈妈调侃“像猪八戒爱吃不动”,她眼中的蛇妖,是生活里纠缠不休的难题。
这些发自内心的表达,比普通的戏剧台词更有力量。他们不是在“演”角色,而是在角色里“看见自己”——孙悟空的勇气、猪八戒的可爱、沙僧的踏实,都是他们身上真实存在的特质;那些“妖怪”,也不是神话里的反派,是他们面对的认知障碍、社交难题。而“排练”的过程,就是一趟“既辛苦又有趣的旅程”,让他们超越自我,收获成长与快乐。这种“角色与自我”的双向映照,使《西游记》不再是古典神话,而是变成了关于“接纳自我”的当代寓言。
演出尾声,演员们自由舞动的身影,让台下的观众为之雀跃和感动。谢幕时,毕圣轩质朴真诚的一句“演出成功了”,王一童舍不得下台一次次鞠躬感谢所有人,都让人忍不住落泪。李默涵兴奋地表示,登上舞台会让女孩更喜欢他,让大家忍俊不禁。在所有人心中,这场演出,都不只是“完成一次表演”,而是“开启一次对话”。它让更多人懂得,心智障碍群体同样拥有表达的渴望与能力;也提醒社会,他们也应该有机会被听见、被看见。
这场演出从诞生之初就带着“打破常规”的基因。英方导演理查德·康伦带着二十年参与式戏剧的积淀,与中国心智障碍演员一起踏入未知旅程的冒险。他将这部作品比作“爵士乐而非古典音乐”——演员们偶尔的即兴发挥,恰是心智障碍群体最本真的特质流露。中方导演陈然始终追问“如何让心智障碍者展现自我”,将三个月工作坊的积累转化为舞台上的表达,让观众感受到演员们的真诚、想象与创造力。家长与志愿者的加入更让这场创作成为“共同体行动”——他们一起缝制服装、制作道具,把对演员的关怀缝进每一个细节。
这样的创作理念也恰好呼应着《西游记》的内核:取经路上虽有艰难险阻,但终因彼此陪伴扶持而梦想成真。正如理查德·康伦导演所言:“这些演员们正踏上一段旅程,我们整个社会也正在一段旅程之中——探索如何为这个群体打开大门。”(袁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