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高文静
1772年狄德罗编撰的《百科全书》最终全套售价980里弗尔,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两年半的收入。哪怕是这样,这套书还是供不应求。而在200多年后,只花15英镑(约为145元人民币)便能买到34卷的《大英百科全书》十五版。巨大的价格差异引发问题:当下的世界,我们是否还需要百科全书?
带着这样的疑惑,英国作家加菲尔德用引人入胜的文字之“线”将百科全书历史中的人物、故事、思想串成熠熠生辉的珍宝。跟随着书中的文字,我们踏上一场关于“人类为何、如何试图将所有知识汇集成册”的尝试之旅。
《为什么会有百科全书》封面
“将知识呈现在一部书里”
在“百科全书”真正印刷出版前,人类对于知识的索求和想要拥有所有知识的野心已然清晰可见。从古罗马时期老普林尼倾尽心力编撰的试图记载当时已知世界一切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巨著《自然史》,到中世纪欧洲博韦的樊尚的《大镜》,一部企图反射出神学、历史、自然等所有领域的知识宝库,再到大明王朝举国之力修纂的《永乐大典》,其规模之浩大、内容之广博,堪称古代类书巅峰。这些耗尽人力物力的宏伟工程,共同书写着人类想要拥有和驾驭所有知识的梦想。
17世纪,“百科全书”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Encyclopedia”的含义由涵盖所有学科的全面教育转换为人们可以只阅读这套书就能从中获取所有领域知识的一套全书。这样的一套书是可销售的知识财产,是读者能够进入知识阶层的路引,是一个家庭的“私人图书馆”,满足人们对知识占有、身份认同的渴望。
随着加菲尔德的脚步,我们能够看到百科全书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投向“戴假发、穿紧身及膝裤和戴三角帽的世界”的启蒙炸弹,每一卷的出版都是对封建教会思想禁锢的一次突围,是撒向民主自由理性的火种。为了参与“如何将知识呈现在一部书之内”的讨论,我们浏览各版本的百科全书,围观编撰者们在浩瀚宇宙中搜寻整理永远实用的知识。我们跨越空间参观“知识检索博物馆”,看1900年展示给公众的“纸面谷歌”,倾听威尔斯以实现世界和平为目标设计知识共同体的巡回演讲;我们真实地嗅到几个世纪前陈旧思想的腐朽味道,对于有色人种的偏见、对于世界一半性别的忽视、对于性的讳莫如深。全速前进200年的印刷版百科全书一头撞在新兴技术的里程碑上,数字版百科全书取代了印刷版,维基百科的全民编辑和无门槛的阅读打破传统百科全书静态的、权威的封装方式。
这一趟旅程,作者边走边聊着百科全书的故事,也和我们一起探索着人类如何收集、组织、传播和争夺知识。A字母顺序中,从《大英百科全书》第一版的初步尝试到十四版复杂的要求和体系的探索,“如何让信息能够被快速准确找到”的难题贯穿始终。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知识如何被“预处理”以适配群体需要的社会性尝试。维基百科“开放式的、多维的、去权威化、去中心化”知识生产模式似乎是对这一问题的完美解决方案,但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读者如同置身博尔赫斯笔下那座“无限增加的文字”的巴别图书馆,在浩如烟海的数据里寻找对我们有用的,最终迷失在知识的迷宫中。
近几年在AI时代,获取需要的知识有了新的途径,ChatGPT、DeepSeek重塑了我们的思考模式,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网络让我们有了更广阔的世界,但是我们困在了算法偏见与信息茧房之中。相比于翻阅厚厚的百科全书去寻找条目信息,现在只需要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获得现成答案,人类是否在失去真正搜集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
全世界风靡离不开推销员
《为什么会有百科全书》梳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百科全书发展史,探讨了背后的文化、社会、政治和技术力量,关注知识是如何被组织、传播、获取以及如何被定义的。但这不是一场沉重肃穆的宣讲,而是轻松愉快的茶话会,加菲尔德分享着他发现的和百科全书相关的奇闻趣事。《百科全书》的编撰者们也都有着自己的喜好和缺点。伏尔泰作为撰写者之一,在一些条目中刻薄地冒犯着所有人。作家们笔下的百科全书可不是招人喜欢的东西,《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小职员机械地抄写着百科全书,《红发会》里福尔摩斯遇到了一名肥胖自大的当铺老板,他也是以抄写《大英百科全书》赚钱。
各版本百科全书中,《迄今为止由人类的聪明才智发明或改进的所有科学或技艺之知识的完整大词典》这一书充分展示了德国人对于长书名的喜爱。
除了编撰者,推销员为百科全书在全世界的畅销作出重要贡献。《大英百科全书》辉煌时期,其直销军团有一套精妙的推销话术。其中一条黄金准则是:绝对避免使用“书”(book)这个词!因为“书”听起来昂贵、沉重且无关紧要。推销员被训练成将这套百科全书描述为“家庭大学”“智慧投资”或“孩子未来的基石”。这一营销策略时至今日依旧是很多图书销售的技巧。
全世界出版过各式各样的百科全书,那么一本《百科全书的百科全书》的出现似乎就是必然的了,图书馆学硕士基斯特撰写了这样的一本书,充满了主观的比较和评价,对各种权威百科全书的优缺点评头论足,想象下他的工作过程,不知道他自己会给出是有趣还是枯燥的评价。
“被互联网所挑战”的困境
加菲尔德的《为什么会有百科全书》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探讨了百科全书“整理和传播人类所有知识”的核心使命。从百科全书到网络再到AI,是知识获取方式演进的伟大征程。数字化、搜索引擎、大数据等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让一套书能够销售上百万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百科全书所面临的“被互联网所挑战”的困境正是图书命运的缩影,焚烧百科全书的巴吉尼发出“书籍已死”的宣言。但我们是否真的不再需要百科全书,不再需要书籍?
印刷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已不再版,但它依旧是一个神话,是学生写作业的参考资料,是父母买给孩子的礼物,是推销员动用花言巧语销售的对象,是出版界勃勃野心的证明,是映照文明发展的一面明镜。我们之所以能够到达现在科技的岸边,正是因为那些曾经划着独木舟在未知领域前行的人为我们铺好了路。(高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