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 雍
随着2025年国庆档电影的落幕,我猜想,许多电影人必定格外怀念2023年的国庆档——那一年以27.34亿的票房成绩完美收官,值得肯定。从2023年的27.34亿到2024年的21.04亿再到2025年的不足20亿,尽管不能用“节节败退”来形容,尽管这可以被视作中国电影在提质增效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尽管电影的艺术性和社会性并不能仅凭冷冰冰的数字来评判,但我们或许仍能通过这些数据来感知当前电影产业的脉搏。
大片的失色与失效
对于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这种“大档期”来说,想要创造票房奇迹,基本上离不开缔造一种“一超多强”的格局。因为“一超”可以激发大众的观影热情,凭借其强悍的核心牵引力将更多的观众吸引进电影院,从而将电影市场的这块儿“蛋糕”做大,让“多强”也可以分到更多的“蛋糕”。2025年度的春节档、暑期档,都是因为有了“一超”的出现,从而取得了傲人的市场表现。相比之下,今年的国庆档由于备受瞩目的大片纷纷“失色”,自然也就在核心牵引力这个层面上“失效”了。
电影海报(图片源于豆瓣)
纵观今年的国庆档电影,被寄予厚望成为“一超”的影片,非《志愿军:浴血和平》与《刺杀小说家2》莫属。然而,这两部电影却存在一些颇为相似的尴尬问题,导致它们在迈向“一超”之路上显得“先天不足”。首先,对于续集作品来说,前作积累的口碑与票房会在后续作品上映之后的起始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截至2025年10月13日,《志愿军:雄兵出击》《志愿军:存亡之战》和《刺杀小说家》的豆瓣评分分别是6.9分、6.7分和6.5分。尽管豆瓣电影的评分并不代表绝对的权威或囊括所有观众的偏好,但它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前作的口碑摆在这里,对于《志愿军:浴血和平》和《刺杀小说家2》来说,除非能够拿出更高质量和更好口碑的作品,才有可能实现“逆风翻盘”。从结果来看,《志愿军:浴血和平》目前的豆瓣评分为7.3分,相较于前两部作品有所提升,而《刺杀小说家2》的6.1分则比前作还要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国庆档的大部分时间里,《刺杀小说家2》不仅被已上映一段时间的电影《731》所“压制”,甚至还被电影《震耳欲聋》进行了“反杀”。
尽管《志愿军:浴血和平》在口碑上要稍微高于两部前作,但票房是这三部里最差的。相比第一部的8.63亿、第二部的12.06亿,该片在国庆档结束时的票房还没有突破5亿。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暴露了《志愿军:浴血和平》面临的“个性的问题”。
从2020年的《金刚川》《1950他们正年轻》,到2021年的《长津湖》,再到2022年的《狙击手》《长津湖之水门桥》,这些作品将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的创作推向了“现象级”高度。一方面,它们使得同类题材电影的创作达到了新的巅峰;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观众的热情。因此,当陈凯歌于2023年启动《志愿军》三部曲时,电影市场已呈现出一定的“饱和度”。在“三部曲”未能赢得高口碑的情况下,到了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使得抗战题材作品相较于抗美援朝题材作品更容易吸引大众关注。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志愿军:浴血和平》虽竭力占据国庆档票房榜首,但终究未能成为“一超”,没能以“主心骨”的身份撑起国庆档的票房体量。
电影海报。(图片源于豆瓣)
除了《志愿军:浴血和平》和《刺杀小说家2》,港星云集的《风林火山》和集结了黄渤、殷桃等演员的《浪浪人生》也都曾被寄予厚望。但遗憾的是,《风林火山》和《浪浪人生》在上映后皆因口碑滑坡而失去了票房竞争力。
特殊的电影生态
探讨国庆档的票房表现,不应仅局限于国庆假期的八天时间,而应将其置于全年电影发展的整体脉络中进行考量。回望前九个月的中国电影市场的表现,我们完全可以用“出其不意”或者“意外之喜”进行概括。从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到暑期档的《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涌现出了太多兼具高票房与高口碑的作品。尤其是《哪吒之魔童闹海》,其取得的154.46亿元的票房成绩,已不能单纯用“现象级”或者“奇迹”来形容,而成为了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神话”。
电影海报。(图片源于网络)
好作品与高票房不仅重新点燃了电影人的信心,也让电影市场深刻认识到观众对高质量作品的强烈期待和需求。这一现象进一步印证了一个重要道理——在当今中国电影领域,若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内容为王仍是关键所在。
对于今年的国庆档影片来说,其所面对的大部分观众,既经受过短视频/短剧的“洗礼”,也观摩过《哪吒之魔童闹海》《南京照相馆》的盛况。在这种情况下,若国庆档无法推出高质量的作品,观众确实不太可能轻易走进影院。因此,这也是今年国庆档票房虽不及去年,却在10月2日当天,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总票房(含预售)就已突破2024年度全年总票房的原因。
电影海报。(图片源于豆瓣)
除了观众对审美和娱乐的阈值持续提升,一些特殊情况也影响了国庆档的生态环境。作为“舆论之作”的电影《731》于2025年9月18日上映后,不仅在冷门档期取得了高票房成绩,更在国庆档期间持续获得了较高的票房收益。纵观整个国庆档期,除了1日和8日以外,《731》的票房一直稳居第二。从某种角度上讲,以《731》为代表的这类影片,主要依靠题材而非艺术质量来吸引观众,其票房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最初上映时所引发的虹吸效应。国庆档期间,一方面,电影《731》在舆论上仍存余温,且因其舆论影响力巨大,因此在国庆档期依然能够取得显著的票房成绩。另一方面,由于电影《731》自身的质量和口碑又难以支撑其像《哪吒之魔童闹海》那样获得持续的广泛关注。这导致电影《731》虽能在国庆档占据票房高位,却缺乏足够的能力带动整体市场热度,无法像《哪吒之魔童闹海》和《南京照相馆》那样,凭借持续发酵的高口碑不断创造票房奇迹。与此同时,由于电影《731》占据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生态位,以至于其存在又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那些原本可能凭借口碑发酵而获得更高票房成绩的影片,例如《毕正明的证明》。
好口碑为何没能发酵成票房?
在今年国庆档里,有两部比较亮眼的中小成本电影,一部是《震耳欲聋》,另一部是《毕正明的证明》。同样是犯罪题材电影,在未正式上映之前,《毕正明的证明》无疑显得比《震耳欲聋》更具吸引力:凌厉的动作场面、经典的警察卧底剧情设置、王安宇和张天爱这对俊男靓女的组合……这些都让它握有一手好牌。电影上映后,《震耳欲聋》和《毕正明的证明》都获得了较好的口碑。然而,为何《震耳欲聋》凭借日益发酵的口碑取得了显著的票房佳绩,而《毕正明的证明》却始终徘徊在票房垫底的尴尬境地?
从某种角度来看,《毕正明的证明》的票房表现揭示了在全球电影产业危机的大背景和国庆档整体票房低迷的小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一部电影单凭“好口碑”实现破圈正变得愈发困难,唯有具备一定的传播力,方能切实推动票房的实质性增长。因此,《毕正明的证明》尽管拥有良好的口碑,但这一口碑尚未强大到足以吸引部分观众走进电影院去观看这部作品。当然,票房的失利并不能抹杀《毕正明的证明》所取得的成就。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它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然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震耳欲聋》聚焦健听人(CODA)律师的经历,这在一定程度上比讲述上世纪90年代反扒警察故事的作品更具议题性和讨论价值。因此,《震耳欲聋》比《毕正明的证明》更能激发观众热情。《震耳欲聋》在短短两天的点映期内迅速积累口碑,进行了精准宣传,成功捕捉到观众的情绪点。此外,与国庆档其他作品相比,这部作品最为直接地聚焦“当下”,使其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2025年国庆档在一片看似喧闹却实则落寞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尽管这种“落寞”并未影响中国电影在2025年缔造新的辉煌,但对于已然举步维艰的电影行业而言,多一些总结,甚至是发一些带有警醒意味的牢骚,终究不是坏事。(张 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