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为期8天的国庆档以18.35亿元的票房成绩落下帷幕。今年的国庆档影片类型丰富多样,既能够满足家庭观影的需求,也能契合观众的个性化的观影选择。同时,“电影+”模式延展了消费场景,进一步激发了文旅活力。《志愿军:浴血和平》吸引观众来到取景地江西;重庆因《刺杀小说家2》再成旅游热点。国庆档正依托丰富的片单与新兴的“电影+”模式,让原本依靠票房盈利的电影产业,向着多元化、全场景的消费生态转型。
同质化的量变没有引起质变
不过,类型齐全并不等同于内容有效。今年国庆档没有一部影片突破5亿票房,多数作品打的是求稳不求新的安全牌。“志愿军”“刺杀小说家”等系列作品同样暴露出“首部惊艳、续集乏力”的通病。部分作品没有实现叙事或情感的升级,甚至存在逻辑上的硬伤,难以延续前作口碑。“震耳欲聋”等现实题材作品陷入“议题先行、叙事滞后”的困境。它虽然聚焦听障群体,但套路化的叙事却没能引发观众的深刻共鸣。
以锐度与深度激活市场疲态
以量取胜的片海战术不仅没能激活市场,反而导致观众注意力分散。市场不需要同质化的填充,需要有审美突破或思想深度的作品。今年暑期档《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就证明,极致的内容品质,才能触发共情。
中国电影需要从“讲好故事”向“讲好有质感的故事”进化,要求创作者必须有更精准的选题、更扎实的剧本、更敬畏观众的态度。中国电影的下一个增长点,或许就藏在与大众情绪的共鸣里,与生活更深刻的连接中。
(文本:管蒲堃,制作:钟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