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广播剧《台北姑娘》:倾听那不曾隐没的生命回响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广播剧《台北姑娘》:倾听那不曾隐没的生命回响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10-23 10:12

  作者:李英姿

  为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联合制作了三集原创广播剧《台北姑娘》,向为祖国统一大业献身的无名英雄们致敬。

  讲述历史中的个体生命记忆

  《台北姑娘》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台北女孩明华和侯天民的爱情故事,全剧通过他们在历史起伏中的生命经历,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向人们展现了两岸同胞为民族团结统一、捍卫国家主权、用个体生命传承同族同源的血脉深情。普通人的命运凝聚着中华儿女的丰富情感,剧作以细腻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海峡两岸同胞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交织与情感共鸣。如何用艺术方式来倾听、融合两岸中华儿女在时代涛声中的内心低语?怎样牵紧两地相隔却血脉相通的情感纽带?又该怎样激活两岸同胞的情感密码、共同回味生命初始的心声?《台北姑娘》用更为亲和、内向而深远的审美实践,做了契合时代精神的有益探索。

  《台北姑娘》从日本殖民者统治台湾讲起,直至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今天,作品没有刻意追求宏大叙事,而是把一家小人物置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1936年的台北街上同住两家人,明家开诊所,侯家秘密传承国学。女孩明华和男孩侯天民两小无猜,一起上学、淘气、唱歌、下象棋。直到一个雨天傍晚,一群持枪日本兵闯入侯家,枪杀了正给邻居讲儒家经典《大学》的侯家父母和13位邻居,天民成了孤儿,明家收留了天民。

  中华民族抗日战火熊熊燃起,明父带着两个孩子辗转到上海参加抗战,刚下船就遭到日本飞机轰炸码头,明华与家人失散。明父带天民前往浙江金华的台湾义勇队,明父负责医院,天民成为少年团团长。而昏倒在上海街头的明华由中共地下党员邓梅收养,读了师范学校,成长为共青团员。台湾义勇队怀着“欲救台湾,先救祖国”的坚定信念,在义勇队中共支部领导下多次袭击日本营地,少年团也开展战地宣传。明华在邓梅被捕牺牲后,由中共地下党组织护送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加入共产党,后由组织安排经香港回到台北,以国文教员身份继续从事地下党工作。

  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明父和天民乘船回台北途中,不幸发生沉船,明父遇难。天民回到台北与明华相聚,不久又考上北大医学院公费生。天民到北大参加毕业典礼,临别两人成婚。因两岸隔绝,爱人不能相见。天民毕业留在北京,明华在台北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留下一些未发出的信和他们的儿子侯念北。40年后天民终回台北,父子相认、纪念明华。三人同在祖国却天各一方,缠绕着寻找等待、团圆重聚的人生之苦。亲情悲苦、爱情缠绵,悲欢离合的生命故事,真实反映出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渴盼团圆的心声。

  视角转换立体展现人物个性

  《台北姑娘》是一首爱情交响。由个人命运联接起两岸的历史现场,让听众感受到海峡两岸同胞团结抗争的精神,形象鲜活,生动真实,激活了两岸人民共同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记忆。编剧通过明华、天民两人的爱情离散归聚主题,巧妙地让历史再现、让情感联结、让心意相融。为实现创作意图,该剧主创者力求在结构手法上突破平面化、概念化,视角转换立体展现人物个性。

  首先是让生活场景具象化,真实呈现两岸人民的生命境况和身份认同。生活在台北的明华天真活泼、天民正直厚道,他们痛恨殖民统治,只能藏身地下室下中国象棋;在生命危急关头明华聪明灵敏,果断有主见,如日军轰炸上海码头时明华与父亲离散又被日军抓住,她巧妙用日语伪装脱身,从此坚强独立;从与人交往中表现她的真诚品格,在养母的大爱情怀中,她乖巧大方,懂得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她情感丰富细腻,她爱天民哥,两次舍命相救,并鼓励天民自愿选择职业。

  其次在矛盾冲突中,强调身份与人物命运共存。明华爱惜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她虽年少却记住了父亲炸日本人军营,她手无寸铁却从心里明白国格和尊严;她有爱国青年的担当,与警察局眼线针锋相对,勇敢坚定、态度鲜明;她怀着青春热情在台北民间演讲,普及“中华”“中华民族”知识;她总能在天民左右爱护有加,帮他选择去北京学医,温暖又有远见。

  第三是巧妙的结构。明华一家人身上印刻着两岸同胞是命运共同体的生命履痕,明华生于台北、长于动荡,父亲明在德的抗日行为深深影响着她。明父早年因抗日逃亡“出走”广州,辗转日本学医“归来”开诊所,又带着女儿和养子“再出走”大陆参加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再归来”时,明父海上遇难。明华、天民归来,为建新台湾,天民“再出走”北京求学,直至40年后“再归来”。全剧采用这种“出走—归来—再出走”的结构,在从台北到上海、到金华、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到台北、到北京、再到台北的人物行动轨迹中,让听众见证两岸人民共同拥有、共赴国难、同仇敌忾、团结御侮的历史真实。

  明华的形象有着多重文化寓意,她忠于爱情,却懂得要先捍卫祖国统一;她忠于信仰,牢记那是对父辈最深厚的爱;她爱憎分明,拼出生命全力传承中华文化和血脉。一对青年爱情故事在这种多元表达中,必然是两岸命运的交织融合。全剧没有局限于个体爱情,而是通过多重事件的关联,丰富了两岸历史联系和共同记忆,如两岸人民共同情感体验和经历(明父医治阿珍、邓梅抚养明华)、文化与个人尊严的关系(台湾民众讲母语、学国学)、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抗日名将李友邦)、新文化交流传播(演剧、唱歌)、恋人相思扶助等等。

  以独特声景和文化符号完成意象化

  《台北姑娘》的听觉审美有独特之处,那就是声景营造与意象的具象化。剧中地理空间都涉及历史事件,“台北家宅—上海码头—苏北、金华根据地—山海波涛—船难—台北”等故事发生地,都是两岸同胞历史记忆的现实场景承载体,为听众的共鸣提供了现场感。听觉转场充分利用环境音,深化了人物与情节的内在关联。

  如第一集用压抑低沉、阴森恐怖的声音,渲染突如其来的生命威胁带来的恐怖气氛,雨声、枪声、轰炸声和人们的低语哀怨声,表现了失去民族尊严时的屈辱和苦难;而紧扣人物内心情绪变化,如明家人离散分处金华、上海、苏北后的情感“归属”,音响便有了问询时的静场明快、战斗时的群聚豪壮、思念时的静谧低吟。《台北姑娘》的“戏核”是“青梅竹马”的爱情,由拥有而失去、可得又复失,苦苦等待坚守,听众感受着这份人之常情,也触摸到了跳动的情感纽带。剧中借用两岸听众熟悉的民族文化符号,如中国象棋、《大学》、星空、月亮以及苦槠豆腐等意象,直通两岸同胞血脉相守、重构共同记忆的路径。

  全剧采用民族经典歌曲《渔光曲》作为声乐背景,是叙事中的音乐亮点。这首歌曾在两岸流行,剧中温婉悠扬的曲调循环出现,那苦难中的淡淡忧伤、黎明时对新生活的期盼,浓缩了两岸中国人共有的生命经历。声乐不仅推动剧情发展,也唤起了听众对剧作主题的文化认同感。特别是原创主题歌响起,“青梅弄,竹马飞,你和我的两小无猜深海一样蔚蓝”,歌唱明华和天民的生命之爱,并通过对风、雨、光、月、海、落叶、船帆等的想象,赋予身处台北、大陆的“你和我”两岸生命共同体的寓意,在四季轮回的岁月里心魂相拥,发出了“隔海相望啊浪打船帆,我不要在梦里与你相见”“潮起潮落啊月缺月圆,我不要在梦里与你相恋”的心声。舒缓中有急切,激扬中有盼望,优美平实的旋律如诉说、如呼唤,两岸儿女怀着深情,唱响海峡两岸人民献给无名英雄的生命颂歌。(李英姿)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许我耀眼》:一次长剧叙事的短剧化转译

  • 《苏轼的河南》:我们仍然在期待新的视角出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