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 畅
“带上我,珍爱我,庇护我,在我们共同编织的襁褓里。我敲开奶奶家的门,抱着睡着的你穿过走廊。睡吧,睡吧,别说话……”温暖细腻的歌词通过浅吟低唱,将人们慢慢引入梦乡,进入一个既感伤又充满希望的情感宇宙。
这是来自阿塞拜疆的二重唱组合Rauf&Faik(劳夫和费克)演唱的《摇篮曲》带来的音乐魅力。这首歌不仅展示了这对年轻组合别具一格的音乐品味,更因其中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赢得全球无数听众的喜爱与共鸣。歌曲也成为TikTok等社交媒体众多情感类视频的必选背景音乐。
在音乐软件Spotify统计的播放量前10名的俄语歌手榜单中,劳夫和费克排名第二,位居榜首的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俄式语调呼唤温暖
1999年7月7日,劳夫·米尔扎耶夫和费克·米尔扎耶夫这对孪生兄弟出生在俄罗斯伊热夫斯克,这是一座伏尔加河沿岸的工业城市。童年时,米尔扎耶夫兄弟在阿塞拜疆度过。在成名后的一次采访中,劳夫说,外祖父是巴库歌剧院的演员和导演,母亲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不仅钢琴弹得好,还会弹奏卡努琴——一种阿塞拜疆传统乐器。或许深受家族遗传与熏陶,他们自幼就表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4岁开始学钢琴,6岁时已经能演奏较为复杂的曲目,9岁时全身心投入到声乐学习中。六年级时,兄弟二人加入流行音乐工作室“彩虹之上”,并开始在爱沙尼亚、芬兰、瑞典等地巡演。
2016年,劳夫和费克发表俄语单曲《我爱你》,并开始在俄罗斯社交媒体VK上走红。2018年,二人又凭借俄语歌曲《童年》赢得广泛关注,此曲也一度成为VK最热门歌曲。仅仅一年之后,《摇篮曲》诞生了,这首歌以一种深沉而悲伤、于宁静中见到光的特有俄式语调呼唤着爱与温暖。
全曲似西伯利亚雪松枝头的白鸟之歌,孤独而坚韧,却又非忧郁的呢喃,而是通过深情的歌声诉说着对温暖的向往。“街上亮起灯,看着我的眼睛,我会慢慢为你哼唱那摇篮曲,唱起这世上所有美好,在伴着鸟鸣的风中,陪你回家……”
多元融合创造共鸣
劳夫和费克不仅在俄语世界广受欢迎,其歌曲作为小众曲目在华语流行乐坛也吸引了不少听众。在国内某音乐软件互动区,《摇篮曲》有超过4万条评论,《夜晚》评论过万,《童年》《桥》等歌曲评论也都是999+。是什么创造了超越语言的共鸣?
劳夫和费克是多元的。很多听众在他们的歌中听到了俄罗斯文学里的影子:硝烟弥漫的夜晚、停留在屋檐上的乌鸦、支离破碎的木屋里孩子光着脚丫走在地板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强大的意象总会让人浮想联翩。
但劳夫和费克并非古老俄式忧郁的复刻,他们是完全的千禧一代,音乐风格也是年轻的。他们是听着R&B、流行音乐、灵魂乐、说唱长大的,他们视迈克尔·杰克逊为偶像。同龄人中,英国创作歌手山姆·史密斯和美国说唱歌手XXXTentacion对他们影响甚大。劳夫和费克在采访中表示,原本想吸引的听众是11岁到18岁的学生,这与他们成名时的年龄相符。只是和一些同龄音乐人热衷于在歌词中表达愤怒,用粗口彰显个性不同,劳夫和费克希望传播更多善良与爱,“我们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对他人产生影响,有时需要放慢脚步,保持耐心,并始终传递希望。”
除了俄式与西式的音乐元素,对劳夫和费克而言,阿塞拜疆的艺术滋养也颇为受益。这个群山逶迤中的高加索小国本身就被视作东欧和西亚的“十字路口”,承载着独特的音乐文化。阿塞拜疆的音乐传统源远流长,最早的吟游诗人唱着富有历史韵味的叙事诗,此后更是融合了突厥、波斯文化传统,并深受俄罗斯和东欧文化影响。劳夫和费克的一些歌曲里,可以听到白桦、马蹄和山间的“木卡姆”反复交织。
作为双生子,劳夫是个一米九的大个子,费克只有一米七,在一段拍摄于二人出生地伊热夫斯克的舞蹈视频中,两人跳着一样的舞,在光影作用下,费克恰好与劳夫的影子重合。舞蹈画面灰暗却灵动。“我们的音乐底色来自这座城市,每次回到这里,就会想起普里皮亚季——一个灰色空间。我们在灰色空间里跳动。”(刘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