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晓华
10月17日,首届北京博物馆季圆满落幕。自5月18日启幕以来,北京博物馆季以“文脉传承·创新融合”为主题,联动全市百余家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推出300余场展览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充分展示了博物馆体系的开放性与创新力,让博物馆文化更自然地融入公众生活。(据光明日报客户端10月19日报道)
此次博物馆季最引人注目的成果,就在于它成功打破了博物馆的传统边界。曾几何时,博物馆在公众印象中是“玻璃展柜+讲解牌”,严肃庄重却缺乏温度,藏品丰富却难以亲近。近年来,博物馆通过创新展陈方式,逐渐摆脱了高冷形象,成为贴近大众的文化生活空间。而北京博物馆季等活动更是通过串联展览展示、科技创新、文创设计、研学教育等多个方向,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可触摸,使静态的文物展示转变为动态的文化体验。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形式创新,而是博物馆本质功能的深刻回归——博物馆本就是为公众而存在、为文明传承而设立的文化空间。当它放下身段,主动走向公众,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这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服务模式,如今已成为各地博物馆的广泛共识,也推动博物馆从“以藏品为主”向“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在位于江苏昆山的戏曲百戏博物馆,游客既能欣赏精彩的戏曲演出,也能参与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昆曲雅韵、锡剧风情、京剧华彩、评弹妙音……这家集齐全国348个剧种的戏曲主题博物馆,将戏曲艺术的精髓与城市生活的烟火气完美融合,成为当地的热门文化打卡点。
科技创新为博物馆的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使沉睡的文物在数字世界中重获新生;云端展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精美展品触手可及;社交媒体的互动传播,创造了文化共享的新型公共空间。在国家自然博物馆,数字重建与修复技术将达·芬奇手稿《大西洋古抄本》搬进展厅,彰显了达·芬奇作为“发明家”的一面;在北京石景山区博物馆,AI数智人“噗噗”通过智能交互系统,为观众讲解历史文化,推荐旅游路线,带来沉浸式参观体验。这种“文博+科技”的深度融合,不仅使博物馆有了新的打开方式,也使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产生了深度对话。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北京博物馆季将研学教育作为重要方向,体现了博物馆作为教育场域的自觉。当青少年在博物馆中体验古人智慧,当历史知识通过沉浸式演出变得鲜活,当传统文化通过设计工坊与现代审美对接,学习便不再是课堂上的死记硬背,而成为身心愉悦的文化体验。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传授知识,更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与文化自信,增强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兴趣。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北京博物馆季的成功举办也反映了城市文化建设的拓展和变革。博物馆不再是被动等待观众上门的文化场所,而是主动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力量。百余家博物馆与文化机构的联动,形成了强大合力,使原本分散的文化资源得以有效整合,产生了“1+1>2”的聚合效应。这种跨机构、跨领域的合作模式,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重新定义了博物馆在城市文化生态中的角色和功能。
博物馆记录过去,更映照未来。将城市空间化为博物馆展厅,用文创作品呈现文化魅力,让优质文博资源直达基层,“玻璃后的历史”才能真正成为“可触摸的生活”,古老的文化基因才能在创新融合中得以赓续传承。(张晓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