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小山河》:一锅煲着故乡的热汤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小山河》:一锅煲着故乡的热汤

来源:海南日报2025-10-27 09:06

  作者:丁 乔

  在热闹的国庆档告一段落之后,一部安静且温暖的影片悄悄登上了银幕。苍翠的树影,斑驳的阳光,还有灶台之上扑面而来的烟火气。这部缓慢且绵长的影片,就是刚刚上映的《小山河》。也许很多朋友尚未来得及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影片,但美食+美景的组合已经充分令人向往。再加上老戏骨吴彦姝和新生代演员陈昊宇的加成反应,在这个逐渐变得寒冷的秋季,《小山河》就会像餐桌上那锅煲了十几个小时的热汤一样,成为温暖人心的美妙存在。

  平凡的“治愈”

  在近年的影视作品当中,以“治愈”为主题的影片开始越来越多地在叙事地图上占据位置。从很早时候引进并改编的《深夜食堂》系列,到近几年大热的《去有风的小院》,甚至到网络上爆火的“古风”短视频。“治愈”和“温暖”开始逐渐成为人们观看影视作品的重要需求,甚至是“打工牛马”必备的“电子榨菜”。从“逃离北上广”到“说走就走的旅行”,再到如今依然被很多人提及的“替我自由”,以“治愈”为主题的作品,正在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

  而《小山河》就是在“治愈”这条路上走得非常规矩的一部影片。无论是从故事的主要叙事线,还是从人物性格和命运走向的设定,又或者是从场景的选择和风格定位上而言,《小山河》都非常符合这个主题。主人公青禾从深圳回到故乡,带着困惑也带着希望,是非常典型的“返乡青年”。而故乡的山水、亲人的疼爱、新的爱情的可能性,又是治愈“打工牛马”创伤的“标配”。就像它的题目一样,《小山河》其实并没有很大的野心。它想完成的,只是对于一个“小”个体在时代和生活当中的一次“成长叙事”。

  基于这个底色,《小山河》是成功的。它用许多缓慢而明亮的镜头描绘了乡村景色,精细且不厌其烦地记录下那些平凡却饱含深情的事物,更是用细腻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青禾在回乡之后如何一步一步放慢脚步,真正投入到生活当中,通过这种方式逐渐与亲人及自己和解,并最终完成“成长”的过程。影片并没有很激烈的矛盾冲突。一切都是淡然且悠长的。而这就像时间在抚平人类创伤的时候常常显露出的节奏一样,平凡,持久,润物无声。也唯有这样“平凡的治愈”,才有着不矫情的真实力量。

  美食的诱惑

  在《小山河》的路演和评论中,许多观众坦言,就是为了影片中那些热气腾腾的美食才选择走进影院的。所谓“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而那些蕴含着来自亲人满满爱意的食物,才是“最抚凡人心”的“人间烟火气”。

  如果我们把视角扩大一些,就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美食”出现在镜头当中,它们大约都会带上某种“治愈”的属性。甚至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单纯记录美食历史和沿革的纪录片,都会成为一时无两的热门之作。似乎那种来自锅台和灶边的烟火之气有着某种天然的魔力。它们天生就带着“家”和“亲情”的温暖属性。而这也使得“美食治愈系”逐渐成为影视剧中的一个核心命题。

  在这条“镜头下的美食之路”上,最先出现的大概要算2017年,国语版本的《深夜食堂》。它基本还原了原剧“将故事融化在食物中”的意味。都市夜归人+深夜一碗汤的温情组合,足以给经常加班的人带来充足的慰藉。

  而在此之后的《故乡,别来无恙》则显得更为成熟。它的温暖是一种带着乡音和乡情的、有着浓厚包裹感的舒适,有一些恰到好处的幽默,更多的则是游子被故乡的一蔬一饭所滋养,并逐渐恢复元气的过程。任素汐在剧中的演绎,将松弛与坚韧这两个完全相反的词汇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而四川方言和川渝地区那些为人所熟知的美食,则同样展现出热辣和温暖相交织的美妙融合。“故乡”这个词在这部剧中开始变得具象化,而“故乡风物”和“故乡的性格”也被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结合在那一锅锅热气腾腾的火锅和串串当中。

  其实《小山河》与《故乡,别来无恙》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所不同的是,“故乡”在大银幕上的呈现显得更加直接和震撼。刚刚回乡的青禾,吃饭都会怕油渍溅到白色衣服上,但在故乡烟火气的熏陶之下,她也渐渐变成了那个能够随时撸起袖子做饭的松弛女孩。离乡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在时间的治愈中逐渐消解于无形。

  新时代的“还乡”母题

  从鲁迅开始,“还乡”一直是现代叙事史上一个长盛不衰的母题,同时这个母题也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历了多次发展和迭代。而在当下的影视作品当中,“故乡”则更多地找回了它“家”的本来意义,甚至具有了某种“田园”色彩,成为了人们远离压力和苦闷的精神归宿。基于此,“还乡”也就具有了很强的“治愈”气质。无论是烟火气的美食,还是美丽的田园风光,人们一直在尝试赋予“故乡”某种舒适和宁静的“诗性”气质,试图让“故乡”成为当下人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中充满美好想象的“诗意栖居”。

  在近年的影视作品当中,这种“诗性”的想象也逐渐呈现出明晰的姿态。2023年的《去有风的地方》,2024年的《云边有个小卖部》《走走停停》,这些作品都是“还乡母题”下非常典型的代表。它们都延续了一个非常明晰的主题,就是“出走—回归”。所不同的是,在鲁迅的时代,“还乡”之后所见到的,是被封建思想残害的闰土们,而这往往意味着更深刻的迷茫和失望,但在当代语境之下,“还乡”所见到的,是高速发展的乡村经济,和在这种条件下孕育出的希望和机遇。

  基于此,“故乡”在“温暖”和“治愈”的“诗意栖居”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代表着新的希望。“出走”之后的年轻人在经历了高速运转的城市洗礼之后,带回故乡的不仅仅是疲惫和迷茫,更是经验和希望。就像青禾最终会做出在故乡创业的选择,这些“还乡”的年轻人们在故乡收获的“成长”也远不会被局限于“疗伤”和“治愈”。对于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故乡会带给他们人生更多的希望和可能性,是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未来,重新扎根于故乡,并给故乡带来更长远改变的动力。

  事实上,“故乡”永远能用一桌菜治愈游子的疲惫,而那些游子们,也同样会用自己的一生来回赠故乡一个美好的未来。这种“治愈”之后的“反哺”,才是新时代“还乡”母题所能发挥出来的更深刻的意义。而这,也是《小山河》里的“大世界”。(丁乔)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 莺:《绝望写手》的女性角色如何呈现出立体感

  • 《震耳欲聋》:类型套壳中的现实缺憾与艺术失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