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 彬
判断文艺作品的质量,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文艺作品尤其如此。
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近期告一段落,众多作品反响热烈。令人感动的是,在声光电“炫技”较为盛行的当下,群众文艺不求大制作,而凭借其现实温度和质朴表达收获好口碑,与观众形成深层互动。
这表明,群众文艺的真正活力源于与观众紧密的互动关系。深度的情感共振、意义共建和价值共生,构成其根本的“互动基因”,使观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向意义生产者。
群众文艺的互动特质来源于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理念。群众文艺作品多为日常体验的集中反映,既有生活的实践,也经受时间的打磨,其创演者和观赏者常常处于同一现实情境之中。普通人都曾面临的处境恰是最易引发代入感的题材,集体叙事也由此展开。
在第二十届群星奖入围终评的小品《我AI我家》中,独居长者与智能设备倾诉衷肠的情景触动众多观众,老人对自己年轻时也未能陪伴子女的反思又拓展了作品的视角。角色转换间,观众也经历了共情至自省的过程,体现了群众文艺的互动效果;小品《热点》借助剧情反转引导人们在欢笑中对社会现象进行深思。评委普遍认为,群众文艺的感染力来自于台上台下的相互激发。
观众的一次鼓掌、一次叹息、一次垂泪,不仅是对作品演绎的肯定,也是对其内涵价值的认同。舞蹈作品《保温杯》以寻常物品搭起代际沟通之桥。当中老年舞者手捧保温杯起舞,年轻人由此联想到父辈的生活方式,年长观众则在熟悉的事物中找到归属感。一句乡音、一件旧物或某段共有回忆均可唤起强烈共鸣。
观众参与再创作是群众文艺作品引发互动的关键,体现在情感交融、实时反馈与意义生产等层面。音乐作品《响到一起来》融合多民族元素,无需言语便营造出丰富意境。在不同民族乐器的交叠声浪中,每位听者都基于自身捕捉到迥异的感触,开放的情感诠释赋予作品多重意义。
群众文艺的在场性是极大优势。如在小品《调解》中,调解员的俏皮话激起满座欢笑,演员顺势接话加深互动,使整个演出充满生机。这种未经雕琢的反应最具感染力,观众的所有声响又都融入作品。舞蹈《最后一球》借动作速率调控牵动观众心情。从紧张的训练过渡到舒缓的动作时,观众随之屏气凝神。观看这类出色的群众艺术作品如同与知己交谈,该说时说,该停时停,全程引人入胜。
在演出之外,优秀的群众文艺常能激发持久探讨与社会反响。如曲艺作品《心声》由儿童演员表演,以传统苏州弹词的形式唱出学习、生活中的无奈。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并未消解作品本身关注儿童教育的严肃性,反而更增思想深度。戏剧小品《新定军山》糅合传统与现代媒介形式,推动青年重新审视戏曲艺术。《旺铺转让》掀起关于故乡情结的热议。《审麻袋》则以轻巧叙事关联廉政建设,被多个机构采用为教育资料。
群众文艺作品的影响超越舞台,融入日常,这种跨越说明,观众的再创作既是感性投入,也是社会价值的自觉传递。观众的关注与作品共同营建了新的意义和新的故事,而细微切入点就能引发广泛思索,皆因群众文艺让人们参与社会话题有了新的视角。
不过,我们也应注意,群众文艺的互动属性需得到正确理解。
某些作品过分依赖“误解梗”“催泪弹”等手法,看似情感丰沛实则意义空泛,稀释了思想性,也让情绪反应转瞬即逝。
群众文艺还应该摒弃“预制”思维,勇敢拥抱现场,与观众真诚交心。有的作品对技术的应用不够成熟。如预录制音频削弱了现场感,也减少了互动的可能,华丽视效有时还可能成为情感传递的壁垒。
总之,真正有效的互动不是精巧布局,而是对生活内在联系的萃取,莫要轻视群众的领悟力,他们呼唤的是耐人寻味的互动,而非浅薄投喂。群众文艺需走出精雕殿堂,扎根喧嚷市井,成为连接人与人的纽带,让每位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在互动中确认彼此,在共鸣中凝聚共识,在共创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集体记忆。(王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