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 曦
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与重庆市话剧院联合出品、改编自罗伟章同名小说的话剧《谁在敲门》,自首演便收获业内人士与广大观众的广泛赞誉。该剧深深扎根于现实主义土壤,凭借富有诗意的舞台表达,成为文学作品转化为舞台艺术的佳作。
深厚文学底蕴构筑的现实主义舞台呈现
当前许多戏剧作品倾向于追逐炫目的舞台效果和新颖的表现手法,却忽视了戏剧本身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话剧《谁在敲门》则回归戏剧本源,以扎实的文学文本为基础,打造出真实可感的诗意舞台空间。
剧中不同的“门”构建起了完整的时代寓意链,这种转化方式不仅保留了原著的厚重质感,还赋予了舞台表演别具一格的戏剧张力,使观众在镜框式的时空之中,真切感受到人物命运于时代浪潮里的跌宕起伏。
演员们用纯正的川东方言演绎角色的喜怒哀乐,真实自然、毫不矫饰。舞台设计同样为该剧增色不少。写实与象征结合的设计,使舞台既是具体的地理空间,又成为抽象的心理场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与剧中人一同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人物命运的时代映射与价值共鸣
该作品的现实主义质感还表现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索上。它不只是一部讲述个体生活故事的话剧,更是一部展现社会现实的作品。它借助人物的命运展现社会变革中的矛盾与问题,不去刻意塑造英雄或者反派,而是如实地呈现每个角色在时代浪潮里的挣扎与选择。
许家兄弟姐妹性格不同,有各自的生活难题。这些小人物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有其复杂性与真实感。长姐许春红用强势的外表遮掩内心的伤痛,竭力维持家庭的平衡,却在生活的重负下难以承受。大姐夫李光文从乡领导变成阶下囚,他的沉沦揭示了权力与欲望对人性的侵蚀,反映了社会转型阶段道德观念的紊乱。
《谁在敲门》剧中人物的故事促使我们反思,在追逐物质利益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略了亲情的珍贵,是否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迷失了自我。
与契诃夫戏剧的跨时代共鸣
不难发现,话剧《谁在敲门》和契诃夫的戏剧作品虽处于不同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但在艺术风格与精神实质方面却有着深刻的共鸣。二者均摒弃了强烈的外部冲突,转而描绘日常生活琐事背后的暗流,聚焦于时代浪潮中个体的命运,以悲悯且批判的眼光看待人类生存的困境。作品虽尖锐地揭示了在利益面前亲情的脆弱,但并未指责子女的“不孝”,而是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社会原因与人性的复杂。这种态度与契诃夫冷静又深情的凝视是一致的。
如今,这部作品入选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从川渝小镇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相信无论走到哪里,那清脆的“敲门声”都将叩问着观众:面对故土的变迁、传统的消解,如何在新时代的“敲门声”中安放个体的心灵与家族的伦理。这正是优秀现实主义作品的魅力所在——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在艺术的真实中照见生活。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