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话剧《北上》:忠实内核,探索形式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话剧《北上》:忠实内核,探索形式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5-10-29 09:30

  作者:仲呈祥

  《北上》这部话剧成功实现了长篇小说的文学语言思维向舞台话剧思维的转换,这是中华民族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两种重要文艺形式的思维转换的学术课题。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而论,艺术先于文学,因为早在人类语言诞生之前,便有了如岩画等艺术,而文学乃是语言之艺术;但就当今诸般艺术而论,恐怕其基础都离不开文学。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这“三个需要”,其中之一便是需要文学力量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当然也是如此。话剧《北上》正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舞台艺术研究对象。从整体上看,它是成功的。

  说话剧《北上》忠实于“茅盾文学奖”小说《北上》的精神价值取向和审美风格,诚不为过。它坚守住了小说的精神价值取向即题旨灵魂,也保持了原著故事内核的基本框架和审美风格、美学品相。改编文学名著并搬上舞台,是当今话剧创作的一种明智之举。当然,关于小说名著的改编,从文学思维到话剧思维的转化,这是两门学问。我们常常讲到忠实于原著的问题,我认为“百分之百忠实于原著”从来不存在,理由有两条:第一,文学思维到戏剧思维转化,是两种思维方式,一个是以没有具象的文字为载体,比如徐则臣的小说《北上》,没有具象,作用于作为个体存在的每一位读者的阅读神经,激发读者产生一种对应的空间联想,以此来完成审美鉴赏;而话剧有具象,经过编导、演员表演、舞美和音乐设计,完全是具象化的,靠视听语言送达于群体存在的观众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它激发人产生的是一种对应的时间联想。比如观众观看话剧《北上》时,知道是1901年发生的故事,又知道为了将历史与现实相衔接、贯通,导演在手法上又使用了一组年轻人,加上朗读者、叙述者的运用,实现了一个说今天的事、一个说一百年前的事的双线叙事结构。第二,徐则臣写小说时所处的时代虽然距今隔得很近,他努力学习历史、走近历史、研究运河文化,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今天我们改编者的认识也更加深化了,我们的认知也不可能停留在他原来写作的基础上,与之百分之百重合。所以,改编自原著即话剧与小说百分之百地做到“忠实”,是不可能的。

  那么,忠实于原著的原则需要坚守的是什么?第一,是忠实于小说原著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价值取向。《北上》通过写这条河来表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基因,水的文化是上善若水,长江、黄河、运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此外,小说中以“北”为上,“北上南下”要说什么?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是有源有流,恰如运河之水,只有珍视“源”,自觉寻找“源”,才能守好“正”;也只有发展“流”,才能创好“新”。“流”到今天社会变革了、发展了,还要顺应,要写这样的过程。这点必须坚守。第二,一定要忠实于原小说的基本审美风格,这很重要,也很难做到。比如原来小说比较厚重、雄浑,这个风格话剧基本上做到了,其“作为形式的意味”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一台话剧,做到“作为有形式的意味”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统一,是很高的美学品位。我认为徐则臣写小说的审美优势,与编剧解涛、解子昂以及导演李伯男的审美优势内在契合点衔接起来了,形成了互补。该戏在这点上自觉地向小说原来具有的审美优势和审美风格靠拢,这难能可贵。

  李伯男从内容表现的需求出发,一直在努力寻求、构建一种话剧舞台上“有意味的形式”。话剧采用的“进行式”呈现,与长篇小说的审美思维内在上是一致的,也充分契合。这部话剧从内容出发去寻找“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审美探索和积极努力,确实值得肯定。要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与“有形式的意味”的和谐统一的艺术肌体,绝非易事。这是一种很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导演追求的这种形式,应当能和内容所需要达到的审美宗旨实现深层的和谐统一。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应该是“有形式的意味”和“有意味的形式”的和谐统一,这才是最高目标。

  此外,我特别欣赏和赞扬的还有这部话剧的舞美,船的意象表现、轮动、转动、升降都具有人生意味,音乐也是如此。

  综合起来讲,所谓忠实于原著,要忠实于原著的审美精神、审美风格,要忠实于话剧艺术独特的美学规律,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坚定自信,认真打磨,多演常演,一定可以攀登上更高的台阶。《北上》是一部值得反复推敲的力作。

  (作者仲呈祥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 莺:《绝望写手》的女性角色如何呈现出立体感

  • 《震耳欲聋》:类型套壳中的现实缺憾与艺术失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