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陈三五娘》看梨园戏传承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从《陈三五娘》看梨园戏传承

来源:人民日报2025-10-30 10:21

  作者:黄文娟

  好戏再登场!“经典传承——福建传统折子戏展演”中,压轴大戏是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的传统老戏《陈三五娘》,3组演员同台演出,人物纷繁却严整流畅。

从《陈三五娘》看梨园戏传承

《陈三五娘》剧照 图/黄文娟

  梨园戏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陈三五娘》是梨园戏最具代表性的剧目。它在梨园戏的地位,可比拟昆曲的《牡丹亭》。过去泉州女子追求自己的爱情,陈三五娘就是她们的榜样。

  梨园戏有着800多年的历史,《陈三五娘》则至少流传了600多年,有先后6部明清刊本脉络清晰地传递下来。

  难能可贵的是,《陈三五娘》至今仍在梨园戏舞台上演,且版本丰富:传统版、传承版、小剧场版、沉浸式演出版,还有与AI相结合的《陈三五娘·平行空间》……除此之外,潮剧、高甲戏、莆仙戏、芗剧(歌仔戏)、木偶戏都有《陈三五娘》的演出,包括川剧、评剧在内的十几个剧种都曾“移植”过它。

  回溯新中国成立前夕,古老的梨园戏濒临灭绝。1952年,晋江县(现晋江市)文化馆把散落农村、生计维艰的老艺人们召集起来,组成晋江县大梨园戏剧团,即现在梨园团的前身。新加入的成员与老艺人齐心协力,抢救记录几十个传统剧目,用画图例谱的方式记录“十八步科母”等表演科介和音乐曲牌,同时创作推陈出新的剧目,第一个戏便是《陈三五娘》,全面提高其文学性。1954年,《陈三五娘》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会演,大放异彩,梨园戏名声大振,被列入全国优秀剧种之林。

  从建团伊始,以林任生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们就以保护剧种血脉为己任,以谦虚且近乎严苛的方式看待梨园戏“戏改”,“量体裁衣”式地进行剧目整理。当时全剧的删减增盈都是在不损害原情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时,尽可能多保留曲子,使表演音乐具有完整性,名曲《因送哥嫂》就这样被原原本本保留下来。因此,“戏改”体现出的优点在今天依然值得借鉴:优化精当情节,对传统文本重要情节和曲词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从小说文本中增加适当的情节来适应时代需要。

  与此同时,新成员们也把老艺人口述记录的22出传统版《陈三五娘》小心翼翼地保留、复排出来,并由老艺人教授给新中国第一批梨园戏训练班的学员们。由蔡尤本等老艺人口述记录下的口述本,据说过去可以连续演出3至7个晚上。传统版《陈三五娘》在当时从未正式演出过,却保存了下来,使其能在几十年后被重新复排出来。

  2002年,“二度梅”获得者曾静萍以传统口述本排出了三场十二折《陈三五娘》。从十五六岁学员的“睇灯”“投荔”到骨干演员的“赏花”“绣孤鸾”,再到曾静萍演出的“大闷”一折,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此后,“大闷”一折成为许多年轻戏迷“入坑”梨园戏的发端。

  《陈三五娘》以人传戏,既是以演员传戏,也是以人物传戏。每一代优秀演员都从前辈老师、剧种那里得到滋养,又反哺给剧目、人物的诠释,最终凝结成剧种剧目的精华。就如最近,在新一代的“陈三”年轻演员陈珞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的老师、第一代“陈三”蔡娅治的风采和唱法,也可以看到曾静萍精心“捏戏”的痕迹和表演韵味。这大概就是我们戏曲传承的真正含义。

  (作者系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 莺:《绝望写手》的女性角色如何呈现出立体感

  • 《震耳欲聋》:类型套壳中的现实缺憾与艺术失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