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何以乌镇,织就数字时代的中国传奇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何以乌镇,织就数字时代的中国传奇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11-06 13:57

何以乌镇,织就数字时代的中国传奇

——读《何以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纪事》

  作者:潘树琼

  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召开前夕,《何以乌镇》一书正式出版发行。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亲历者、推动者,作者任贤良讲述了每一届乌镇峰会的发展历程,在时间的脉络中,在主题的深化里,在地点的变换间,延伸开去,全景式再现了12年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之路。

何以乌镇,织就数字时代的中国传奇

  这是一部记录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史书”

  自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落址乌镇以来,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的命运,与最前沿的互联网时代相互交融,在相互成就中实现蝶变涅槃。

  时光飞逝,乌镇峰会已走过了12个年头,以乌镇为坐标的中国网信事业发展成就斐然。

  作者出身于新华社高级记者,文笔精炼老道,既不讲大话、套话,也不堆砌资料,所作表述皆极具穿透力。再加上经济专业的深厚功底,每个结论都以数据为支撑,能够从现象中洞悉本质。

  22万余字,还有一大摞笔记本作为素材。每字每句都蕴含着文字的温度。每翻过一页,便呈现一场大事件。这些内容值得被记录、传播与解读。

  乌镇峰会上,中国互联网的大半壁江山都来了。当然,还有叱咤风云的国际政要和互联网名人。乌镇之光闪耀全球,整个世界遥看东方。作者则以幽默风趣的笔触,记录下这个意气风发、风起云涌、高朋满座的时代。

  一切皆为开放、向上、新生之态,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气息与希望。这便是互联网赋予的底气。

  这是一本呈现国际盛会台前幕后情况的纪实作品

  2014年,在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之际,成立不久的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提议中国牵头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从提出倡议到正式举办,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选址何处,会场设于何方,接待外宾又在何地?一座古镇是否有能力承接国内最高规格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内外嘉宾来到乌镇,该品尝哪些美食,观赏哪些景致,体验何种特色?看似处处皆为问题。

  要知道,“车子跳,乌镇到”,这可是早年浙江人提及乌镇时的口头禅。它的意思是,只要你察觉车子剧烈颠簸,那就表明抵达了乌镇,这一说法生动地描绘出当年乌镇糟糕的路况。的确,乌镇曾是桐乡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镇。直到1992年,乌镇北栅通往江苏省的公路才得以打通。

  作者写道:浙江的“四千”精神这时显得熠熠生辉,“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

  从2014年到2022年,乌镇峰会已从新生事物蜕变为中国一张崭新且亮眼的“金名片”。求新求变、开拓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支柱。从乌镇到尼山,从会议到成果,从中国到世界……在传承中谋求创新,在创新里坚守初心,作者将这逐年丰富且变化的国际盛会的来龙去脉,一一记录下来。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这个时代互联网人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大家的事大家一起办的精神。

  这是一册照见未来发展的心血之作

  乌镇,是窥见未来的数字窗口,也是照见未来的文明渡口。乌镇峰会“下一个十年”的篇章已然开启,数智时代的大门被缓缓打开。

  有些议题,像精准扶贫,随着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然尘封于历史的记忆之中;有些议题,例如人工智能,伴随智能时代的来临,愈发凸显其重要性;还有些议题,诸如数字鸿沟,虽已被探讨多年,但仍然需要我们全力以赴、持续努力……

  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中国不只是互联网技术的享有者、受益者,更是引领者、贡献者。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从自立自强到命运与共,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勇敢地承担起了这一重任。

  人工智能时代呼啸而来,AI发展一日千里,人类向何处去?这是时代赋予的命题,交由全球55亿网民作答。答卷书写,并非随心所欲、肆意而为,正如书中那句名言所说:我们不预测未来,我们创造未来。

  合上书页,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为什么是乌镇?是古镇擘画历史性蓝图,留住了水乡的文脉根魂;是一大批怀揣对家乡赤诚热爱的人们,用匠心守护街巷肌理,让千年乌镇焕发新生……

  为什么是浙江?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基因,是党员干部脚踏实地、深入现场的务实作风,是怀揣着 “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温度……

  为什么是中国?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交织着追梦、变革、创新、担当的恢弘史诗。从“羊肠小道”蹒跚起步,一路跟跑、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中国始终践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以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潘树琼)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东极岛》:真实历史的艺术虚构与叙事缺憾

  • 坚守与创新并重,守护中国戏曲的文化DNA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