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何以乌镇,织就数字时代的中国传奇
——读《何以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纪事》
作者:潘树琼
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召开前夕,《何以乌镇》一书正式出版发行。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亲历者、推动者,作者任贤良讲述了每一届乌镇峰会的发展历程,在时间的脉络中,在主题的深化里,在地点的变换间,延伸开去,全景式再现了12年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之路。

这是一部记录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史书”
自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落址乌镇以来,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的命运,与最前沿的互联网时代相互交融,在相互成就中实现蝶变涅槃。
时光飞逝,乌镇峰会已走过了12个年头,以乌镇为坐标的中国网信事业发展成就斐然。
作者出身于新华社高级记者,文笔精炼老道,既不讲大话、套话,也不堆砌资料,所作表述皆极具穿透力。再加上经济专业的深厚功底,每个结论都以数据为支撑,能够从现象中洞悉本质。
22万余字,还有一大摞笔记本作为素材。每字每句都蕴含着文字的温度。每翻过一页,便呈现一场大事件。这些内容值得被记录、传播与解读。
乌镇峰会上,中国互联网的大半壁江山都来了。当然,还有叱咤风云的国际政要和互联网名人。乌镇之光闪耀全球,整个世界遥看东方。作者则以幽默风趣的笔触,记录下这个意气风发、风起云涌、高朋满座的时代。
一切皆为开放、向上、新生之态,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气息与希望。这便是互联网赋予的底气。
这是一本呈现国际盛会台前幕后情况的纪实作品
2014年,在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之际,成立不久的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提议中国牵头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从提出倡议到正式举办,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选址何处,会场设于何方,接待外宾又在何地?一座古镇是否有能力承接国内最高规格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内外嘉宾来到乌镇,该品尝哪些美食,观赏哪些景致,体验何种特色?看似处处皆为问题。
要知道,“车子跳,乌镇到”,这可是早年浙江人提及乌镇时的口头禅。它的意思是,只要你察觉车子剧烈颠簸,那就表明抵达了乌镇,这一说法生动地描绘出当年乌镇糟糕的路况。的确,乌镇曾是桐乡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镇。直到1992年,乌镇北栅通往江苏省的公路才得以打通。
作者写道:浙江的“四千”精神这时显得熠熠生辉,“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
从2014年到2022年,乌镇峰会已从新生事物蜕变为中国一张崭新且亮眼的“金名片”。求新求变、开拓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支柱。从乌镇到尼山,从会议到成果,从中国到世界……在传承中谋求创新,在创新里坚守初心,作者将这逐年丰富且变化的国际盛会的来龙去脉,一一记录下来。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这个时代互联网人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大家的事大家一起办的精神。
这是一册照见未来发展的心血之作
乌镇,是窥见未来的数字窗口,也是照见未来的文明渡口。乌镇峰会“下一个十年”的篇章已然开启,数智时代的大门被缓缓打开。
有些议题,像精准扶贫,随着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然尘封于历史的记忆之中;有些议题,例如人工智能,伴随智能时代的来临,愈发凸显其重要性;还有些议题,诸如数字鸿沟,虽已被探讨多年,但仍然需要我们全力以赴、持续努力……
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中国不只是互联网技术的享有者、受益者,更是引领者、贡献者。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从自立自强到命运与共,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勇敢地承担起了这一重任。
人工智能时代呼啸而来,AI发展一日千里,人类向何处去?这是时代赋予的命题,交由全球55亿网民作答。答卷书写,并非随心所欲、肆意而为,正如书中那句名言所说:我们不预测未来,我们创造未来。
合上书页,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为什么是乌镇?是古镇擘画历史性蓝图,留住了水乡的文脉根魂;是一大批怀揣对家乡赤诚热爱的人们,用匠心守护街巷肌理,让千年乌镇焕发新生……
为什么是浙江?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基因,是党员干部脚踏实地、深入现场的务实作风,是怀揣着 “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温度……
为什么是中国?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交织着追梦、变革、创新、担当的恢弘史诗。从“羊肠小道”蹒跚起步,一路跟跑、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中国始终践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以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潘树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