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话剧《记事本》:一次对战争的深刻叩问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话剧《记事本》:一次对战争的深刻叩问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5-11-10 09:56

  作者:木橦

  话剧《记事本》:一次对战争的深刻叩问话剧《记事本》剧照话剧《记事本》剧照当轻柔的旋律响起,清冷的蓝色灯光洒在舞台上,外婆正佝偻着脊背,将细碎的银色亮粉撒在军绿色的麻布上,形成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童话般浪漫却忧郁的景象像极了战乱时转瞬即逝的片刻温柔,珍贵却脆弱。

  10月30日至11月2日,奥地利“届时”剧团携话剧《记事本》亮相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该剧讲述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在战争期间被母亲送到乡下投靠外婆,在暴力与恐惧交织的日子里被异化为“生存机器”的故事,将观众带入二战时期那片充满苦难的土地,是一次对战争的深刻叩问。

  舞台上,军绿色麻布铺满整个舞台,每一寸褶皱都藏着战乱的痕迹。随着剧情推进,麻布下面的秘密逐一浮现:沾着泥土的土豆,是战乱中稀缺的生存物资;玻璃酒瓶斜插在布下,那是外婆的情绪出口与片刻慰藉。麻布下掩盖的不仅是物件,更是战争年代人们无处安放的恐惧、压抑和片刻的喘息。战乱里,人们藏起食物、藏起恐惧、藏起未说出口的思念,掀起麻布像是揭开战争的伤疤,让人直面战争的残酷。

  贯穿整场的音乐和音效让观剧更具沉浸感。声音艺术家们配合演员动作编织出各种声音,金属片的摩擦声和器皿别蹭的吱吱声涌动着不安,诡异氛围似薄雾般弥漫,仿佛远处的枪炮声正向村庄逼近;小扫帚拍打自己腿部时的沙沙声让紧张的气氛暂时得以放松;模仿鸡叫的咕咕声仿佛真的有只鸡在外婆和双胞胎的追捕下四处逃窜。

  “哭是没有用的,我们从不流泪。”演员的表达更为剧目的演绎注入灵魂。大多数时候,演员的声音平静得近乎没有温度,当双胞胎以旁白的口吻描述他们“练习互殴到不觉得疼”时,语气平淡到像在说“今天天气不好”。这种冷漠,复刻了原著中双胞胎记事本里的冷峻笔触,仿佛观众是在亲手翻看那本写满残酷事实的《记事本》,连疼痛都成了可以被平静叙述的“日常”。演员的肢体语言亦是可圈可点,战争的伤痛从肢体的颤抖中溢出来,双胞胎母亲领着兄弟俩前往乡下时,筛子般的抖动是他们逃离战乱城市、劫后余生的恐惧。

  此外,剧中双胞胎兄弟与外婆的角色采用了“性别反串”的方式。两位成年女演员饰演的双胞胎用利落的肢体和清亮的声音,将少年在战乱中的倔强与麻木诠释得恰到好处;而男演员饰演的外婆则用粗粝的动作和沙哑的语气,让老人的暴戾与脆弱都显得真实可感。这种反串,跳脱出性别带来的刻板印象,让角色的“人性”更加突出。

  剧情随着双胞胎兄弟中的一人跨过国界线而戛然而止。从纯真爽朗到阴暗冷漠,双胞胎不是天生的坏蛋,却又为什么会变成“恶童”?答案藏在那些最基本的人性需求里:他们没有食物果腹,没有水解渴,没有衣服蔽体,没有毯子取暖,没有香皂保持体面,更没有爱让人善良。在这样饥寒交迫、毫无尊严的环境里,“善良”成了奢侈品,“生存”才是唯一的准则,孩子们只能用暴力和冷漠武装自己,去练习挨饿、打架、杀戮。

  孩子是战争的白描者。他们不懂得用“正义”“使命”之类的词语为行使暴力找借口,只会以冷峻的笔触书写他们所认知的现实:士兵给了他们毯子,但他不一定是好人;外婆每天辱骂兄弟俩,但仍为他们提供食物和住处;练习挨饿,不是因为没有食物,而是他们看到了他人因为饥饿而痛苦,然后通过“练习”而提前适应可能面临的危险。孩子们用纯粹的视角,通过“记事本”的形式,让战争的“恶”无所遁形:战争是食不果腹的煎熬,是亲人再也回不来的遗憾,是失去一切庇护、任人宰割的痛苦。孩子们不会做出道德批判,却比激烈的控诉更有力量,他们的“记事本”让观众意识到,战争不止硝烟和炮火,更会吞噬纯真、扭曲人性,被战争碾碎人生。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没有人能在战争中独善其身。就像《记事本》里的双胞胎,战争让他们失去情感、变成冷漠的“生存机器”。这份人性的扭曲,正是战争无声的施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事本》的上演以欧洲战场的孩童视角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异化,让人深思反战的意义。

  历史从不是博物馆里沉默的文物,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鲜活记忆。我们反复讲述历史,不是为了沉溺苦难和延续仇恨,而是拒绝忘记历史的真相。所以今天,当我们坐在剧场里看着《记事本》中双胞胎的挣扎,能安心地享用一顿热饭、安稳地睡一个好觉时,更要明白:和平是无数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易碎品”。珍爱和平、捍卫和平,是对历史最深的敬畏。(木橦)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看我今天怎么说》:语言即我

  • 刘 健:《创:战神》的突围与好莱坞科幻的困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