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韩 莉
400多年前,明代士大夫李之藻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彩绘中文版世界地图。如今,这件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以“科技+文博”的全新面貌展现。前不久举行的“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南京博物院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吸引不少观众。这也让人思考:数字文博,如何向新而活?(据《人民日报》11月12日报道)
如今,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文物,助其从历史深处走出来,在大众面前活起来,在年轻人当中火起来,已是全国各地文博机构都在绞尽脑汁想出彩的竞答题。在这个都想快一步、新一步的赛道上,依然有人跑在了前头。比如南京博物院的这次展览,就做到了把平面地图升维成一个立体的、可交互的微型世界。山川湖海不再只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可以身临其境的壮丽景观;异域风物不再是文字的枯燥记载,而是可以直观感受的生动存在。这么一来,在观众沉浸式“穿图”过程中,文物内涵得以生动呈现,历史故事得以娓娓道来。
然而,数字文博的向新而活,绝非简单粗暴地将文物数字化后略作展示,然后就束之高阁,更非盲目追求技术的酷炫与堆砌。其本质,应当是一场从“文物就该高深莫测”到“文物其实可亲可感”的思维转变。我们不仅要珍视文物的历史价值,更要通过精心设计、开发、运营,运用数字化、技术化、艺术化等多种手段,创造出既能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又能适应现代消费习惯的相应文化产品。
纵观当下,成功的数字文博实践处处印证着这一理念。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技术让《清明上河图》“动”了起来,汴京街市的贩夫走卒、酒旗幡号瞬间鲜活,让观众仿佛穿越千年;河北博物院融合激光感应、投影技术、动作捕捉等前沿科技,打造的“共鸣·河博幻象:数字艺术快闪展”,其沉浸式互动装置十分新奇有趣。这些创新之所以能成功“出圈”,正是因为它们让文物在“好玩”“新鲜”的表象下走出了展柜,融入了生活。
不过,创新不等于猎奇,技术赋能绝不能掩盖文物的历史光华。现在有些数字展陈过分追求视觉冲击,反而淹没了文物本身的内涵。因此,我们在推进数字文博时,必须坚持一切技术创新最终都要服务于更好诠释文物价值的宗旨。
值得欣喜的是,数字文博正在从“技术秀”走向“内涵美”。越来越多项目开始注重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项目,不仅让脆弱的壁画和彩塑得以永生,更通过高精度数字资源,向全球学者和公众展示了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三星堆博物馆通过线上直播,带观众直击考古发掘现场,那种“开盲盒”的惊喜感,让年轻人对古蜀文明产生了强烈共鸣。这种深度解读,让观众在惊叹技术之余,更能获得超越表象的文化认知与审美享受。
当下,数字文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创新形式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创新最终都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让今天的观众爱上古老的文化?《坤舆万国全图》VR展的成功启示我们:既要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又要具备面向未来的勇气;既要坚守文化内核,又要善用科技手段。当更多文物能够跨越时空,与现代人建立真实的情感连接,中华文明便在这不断向新中,获得永恒的生机与活力。(韩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