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注意力争夺战:入侵音乐节的流量明星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注意力争夺战:入侵音乐节的流量明星

来源:艺评空间2025-11-18 10:35

  作者:曲韵竹

  今年,在小歌手工作室打工的人应该明显感觉到“活儿”变少了。起初“影视剧备案数下跌”“平台狂砍腰部项目”只是遥远的热搜话题,直到年底聚会增多,大家聊天时说起这一年都没怎么接到音乐节,危机感才真正蔓延开来。

  长剧演员曾成群向直播带货迁徙,赚取天价佣金,那种熟悉的“潮水感”如今复现在了音乐节上。按照惯常逻辑,演员的下一个跨界风口也该是带货这类快速变现领域。音乐节不够赚钱,门票收入有限,艺人分账不高,不具备成为风口的素质。然而,这一次演员们不是为了赚钱而来。

  角色缺少叙事力量,迫使演员讲述自己

  时至今日,演员的职业属性已从“作品中心制”转向“用户中心制”,职业行为也从“参与作品生产”变成了“参与注意力生产”。新一代流量生花,没有不运营个人账号的,没有不“营业”的。所谓营业,就是用自己的真实生活去制造可讲述化内容,譬如拍摄旅行Vlog、定期上传照片、公开以演员个人视角出发的片场花絮……持续为粉丝掉落各种日常碎片,来进行自我叙事。

  你会发现,演员维护粉丝关系的优先级,有时甚至高于维护渠道关系,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古装偶像剧生产高度流水线化,接A平台的戏还是B平台的戏其实都差不多,作品为王的时代过去了,剧集只是维持曝光的工具之一。有魅力的角色越来越少,角色不复杂,剧本缺少叙事力,演员难以借助角色获得注意。于是,演员不得不进行自我叙事。然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观众对演员喜爱的重点不再与角色强相关,而更多是演员本人可爱,人设时髦。

  注意力争夺战

  过去,沉默被认为是克制的美德,演员本该保持神秘感。现在,由于注意力流速极快,演员长时间不“营业”意味着在算法中失踪、被系统降权、被公众遗忘,神秘感反而成了风险。因为工作模式,演员一旦进入剧组(尤其是保密程度要求高的项目),公开曝光就会急剧减少,这是不可回避的真空期。所以代拍行业应运而生。起初,这是粉丝自发行为,后来才形成产业链,有专门的代拍团队、信息贩卖渠道、素材中转群。产业链发展至今,剧组已经会默许代拍行为存在,或暗中与之合作,演员甚至雇佣伪代拍制造虚假的“自然路透”。代拍早已不是非法泄露行为,而是隐秘的营销环节。在注意力争夺战中,剧组、演员、代拍、营销号,彼此之间形成了默契的共生关系。

  这种前置化宣传提前透支了观众的即时快感,数不清多少作品的热度集中在路透期,播出后却无人讨论。剧集尚未播出,角色的解读权已通过几张造型照片被观众争夺了几个来回,这种纯粹的外观竞争让演员加倍陷入曝光焦虑,代拍时刻都在拍,演员也得时刻保持“被看”状态。

  路透之所以盛行,本质也是因为观众对演员私域有真实的渴望。路透是过渡影像,展示演员成为角色的过程,“身着”角色时的气质变化和私人情感投射。角色也要与演员的公众形象互相映照,成为品牌叙事的一部分——每个演员都是“天选XXX(角色名)”。

  更容易的“被看见”

  演员们登上音乐节舞台的初心无法为外人所知。客观事实是,这些音乐节活动往往出现在演员的上一个剧组和下一个剧组之间,它既不需要综艺那样长期录制,也不像代言站台那么商业,演员只需短暂登台完成表演,就能重新激活公众记忆,为下一个作品周期蓄热。

  在这里,观众对他们异常宽容,一方面因为台下粉丝居多,另一方面因为他们不是专业歌手,走调破音唱歌难听都可以是“萌点”,他们不是来秀唱功的,而是来秀一秀“真实的自己”的。选择翻唱哪首歌,演唱哪部本人代表作的OST,选择什么私服,什么风格的妆,无不代表着个人审美取向。通过这些自主决定,演员在非影视语境下重新定义着自己的公众形象,他们喘气、害羞、表情管理失败,观众反而觉得真实可爱。无论最终的演出效果如何,这些反工业、反精致、被允许的缺陷都丰富了人设,赋魅到本人。可以说,在音乐节舞台上,“凡所有事发生皆有利于我”,演员没有不应邀一次试试看的理由。

  商业价值悬殊,演员对歌手降维打击

  演员登上音乐节的潮流是从五一假期开始的。据“音乐先声”公众号不完全统计,今年参演音乐节的演员有三十余位,这些自带流量的明星改写了票房颓势,推动了新的旅游生态形成,让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给予主办方财政补贴。在这股浪潮中,行业资源开始阶段性重组。据搜狐新闻报道,一位演出设备租赁商曾透露:“现在音乐节的舞美预算,70%都倾斜给影视明星。”

  不过,资源是有限的,有人进入就意味着有人退出。演员带来了话题、粉丝、文旅资源,将音乐节逐渐改造为城市营销项目。他们短暂歇脚,无害流动,却再分配了一切资源。

  无效拉新

  在以乐迷为主体观众的音乐节上,虽然多数人也是为大牌而来,但因为真正热爱音乐,他们常常意外地被开场乐队“圈粉”,这种被动发现是小众独立音乐扩大听众版图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果把观众换成“专注自家”“拒绝扶贫”的演员粉丝,即使名额仍在,演出照常,那条原本通向新听众的通道,多多少少也被堵塞了一些。

  有一种观点认为,演员入侵音乐节也是“拉新”。在我看来,有效拉新应该是通过内容本身吸引新的受众。演员带来的粉丝群体与音乐节原生受众几乎没有重合,他们虽然让音乐节暂时“火”了,却并没有培养出新的音乐消费群体,这不是文化生态的增长。

  潮水会在何时退去

  对于演员而言,登上音乐节是维持热度的多种途径之一。对于专业歌手,尤其是尚未跻身主流的独立音乐人来说,音乐节是宝贵的曝光机会、重要收入来源、更是行业认可的上升通道。演员带来的资源再分配重构了歌手的职业价值和专业壁垒,音乐节的音乐性被稀释了,变成以音乐为背景的明星见面会。一群人排解焦虑、做自己,不应以摧毁另一群人更脆弱的生态为代价。

  当下的内容工作者大概都有察觉,我们面对着一代极易感到厌倦的年轻观众。可以预见,如果演员在音乐节上的表演始终停留在人设展示层面,缺乏真正的舞台魅力,当演员唱歌的猎奇感消退,观众发现这些表演只是延伸的“营业”而非真正的音乐表达,这场跨界热潮必会冷却。

音乐节现场(图片源于网络)

  音乐节之所以迷人,是因为一种现场信任,观众相信此刻无法复制,每场Live都独一无二,这种感受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共处,也是情绪交换的真诚。如果表演者只是来露上一面,唱两首没那么擅长的歌,这种真诚是难以成立的。当然,在娱乐生态里,粉丝和偶像之间存在共谋式浪漫,即使什么都懂,粉丝也仍会继续买票前往。

  如今在社交平台上,已有不少核心乐迷受不了粉丝应援偶像的方式,发起了“拒绝流量明星统治音乐节”的话题。我想,单纯地支持或反对都难以解决核心问题。跨界本身无罪,问题是以何种姿态登上舞台。演员虽不是专业歌手,也应尽量避免失误,不要可爱化、人设化这些失误,不要使用营销手段将事故转化为巩固粉丝忠诚度的独家记忆,要对舞台抱有敬畏之心。

  世事瞬息万变,我无法断言这股浪潮是好是坏。或许演员们的到来会催生出新的演出模式,新的演出模式或许更综合、更开放,没有谁该来、谁不该来的界限,连虚拟偶像、游戏角色都可以登上同一舞台。站在第五次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一切人们想象中的嘉年华都可以实现。

  无论影视还是音乐,当下从业者都是在流量与品质中间找平衡,与一百张脸擦肩而过,是为了对上一双有情的眼睛。

  在这场浪潮中,有些演员曾经是歌手,却未能在那条赛道走红。对这类演员来说,出演音乐节更像是回归初心。有机会再次以歌手身份面对观众,唱歌给因为戏剧喜欢上自己的粉丝听时,那些未竟的遗憾或许能够被抚平。回忆起旧日追梦的时光,那应该也是很动人,很温柔的吧。(曲韵竹)

  审核 | 七分三

  联系我们:yipingkongjian99(微信)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网络直播评审的喜与忧

  • 《破壁与神游》:生命与诗学的量子纠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