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袁运生:回归“人”的艺术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袁运生:回归“人”的艺术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11-20 09:45

  ◎汉时见

  展览:袁运生:失序与并存

  展期:2025.10.31-12.10

  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

  袁运生这个名字很多时候是和机场壁画关联在一起的。1979年,袁运生受邀在首都机场候机楼二楼西北一厅创作《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在绘制过程中便引来诸多关注。然而,在袁运生整个艺术生涯中,这件事更像是一个插曲,或者说是他艺术探索之路上的一块踏脚石。

  大约三年后,他抽身离开中国艺术界,投身于更广阔世界中的抽象画,兑现了他在上世纪50年代末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所作的经典发言:“应当尽可能提供从古典主义直到毕加索之间的所有选择。”今天,已将至鲐背之年的袁运生,是一位足金的大师,也是一位被低估的大师。在当代艺术深陷身份叙事与价值衰落沼泽的当下,袁运生对 “绘画的本事”的回归,弥足珍贵。

  线的美学即自然的美学

  1962年到1980年,袁运生在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工作,画画是他隐秘的事业,也是十足的个人事业。上世纪80年代初,袁运生在瓷盘上签名“生”,这个时期他要解决两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在人世漂泊的情况下做出艺术,以及如何在语言与批评稀缺的情况下做好艺术。由于缺乏完整的资料,我尚不知道如何完整地总结,但可以确定,袁运生在蹇困中,仍然保持着谦卑,心怀着光明。

《长春南湖公园》,1972

  1972年的《长春南湖公园》展示了袁运生对艺术潮流的博观约取,他运用的是一种单一纯粹的色块的“格式”,仿佛恪守某种规律性和纪律性,遵循世界对自我与艺术的要求。这些微缩版的形式语言,综合了古典与现代,苏式、欧式与中式绘画语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高强度的提炼和浓缩,与其说是再造传统,不如说是再造现代。其中,中国——融合了文化、文明、国家、民族、自然、记忆——作为主题得到了扎实的表现,因此,它完全称得上是中国风景。

《长春植物园》,1971

  稍早一年创作的《长春植物园》则提示我们,袁运生自发地关注着自然。与西方风景画或浪漫派不同,袁运生艺术的自然从起初便携带了一种细微但强力的精神自然——当然,西方风景画的精神自然也很充沛,但那是另外一回事。画面中,透视消失点所在区域的构图,被不成比例地突出了出来,仿佛使我透过自然的层次,体味到人的层次。袁运生艺术中内含的精神自然意味着,自然作为容器,人作为动力。此刻,社会主义的人定胜天、文艺复兴的对人的发现,在这里结合在了一起。

  《云南植物写生》是袁运生彻底地将以体积和色块为驱动,变更为以线为驱动。就这件作品而言,采取以线为驱动的方式,理由是相当直接的。试想,面对无边的宇宙、寂寥的自然,艺术家如此迫切地要求自己取一条线来抓住万事万物的精髓,这些线,不正浓缩着真实的、繁茂的自然界吗?

  线,立体的线,就是袁运生结合中西的产物。中国画在创造与演化中,选择以线为体、为心,流动的线条、丰饶的线韵,形成了线的美学。用现代术语来讲,这是一种汇聚了手工、形式、哲学的美学样式。

《云南植物写生之三》,1978

  袁运生并非中国画的使徒,而中国画亦非袁运生的归宿。然而,袁运生相信并仰赖线的美学,以至于他反复回归中国画与书法的艺术样式中(当然他并不拘泥于此)。更重要的是,袁运生自生涯早期就借用了线的美学,比如《云南植物写生》等素描中,袁运生以线描述一切,内里勾连着中与西的图式与构式。

  这背后蕴含着一套成熟健康的美学观,即自然的美学。自然的美学,一看是透视的,再看是立体的,三看是深远的,取决于你何种心境、态度。袁运生的素描,以及他后来大多作品,就是所有这些观看相结合的自然。

  因此,袁运生一生都离不开芜杂、磅礴、不息,即便只有三两线条。而这注定了袁运生与后现代以来绘画的“表面”美学不相关,甚至相排斥。

  人的艺术与“三”的哲学

  1979、1980年的《爱恋》《牧童和两位情侣》和《生命之歌》,宣示了嘈杂并华丽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绘画奇观的开始。画面中,构图、色彩、线条交叉融合,形式繁化到了极限,然而内容与主题是如此简单。形式之繁与主题之简,这一双重性,这一典型的袁式美学,从此便成了袁运生义无反顾地走向真正的艺术的见证。

《云南白描寿星婆婆》,1978

  袁运生的主题不是对空间、对未知的,而是对人、对已知的。所谓人的艺术,并不在于其理想、其进步,而在于富有节奏地容纳所有可把握、不可把握的事物,以及往生、未续的时间。稍早前的《云南白描寿星婆婆》《云南白描女青年》更加应和这一点。这些作品并非对形体精神的写生,而是对印象的写生。这是一整套的工作方法:对艺术家的解放,对艺术的自信,对加于艺术的种种设定(从现实主义到先锋派)的放逐,而后,行动注入每一个行动和笔画中,意义注入每一个觉察与观赏中。

《并存》,1988

《失序》,1980

  很显然,《失序》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标题,更合适的标题或许是《理想》。在两三年的反复修改、升华后,袁运生发现了色块的特定性,而后将其优化为斧刃状或海纹状的线条。人们通常将袁运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转变描述为走向抽象,但我认为,他并未致力于从具象走向抽象、从有证的抽象走向深度的抽象,而是致力于寻找高妙的古典精神,重新赋予美以流动、典雅、永恒的特质。袁运生早早地步入一种全然的自由境地。在中国,他看见了西方的方法,在西方,他领受了中国的精神。这让他重新定义了一种艺术,也许可以称之为立体-写意艺术。在结构上,袁运生遵循于几个西方经典“流派”,以及现代改良主义;而在细部上,袁运生又继承并优化了中国民间艺术,以及士大夫意趣。

  袁运生的老师们在抗战、受难中孜孜以求这样的艺术——可以容纳世界的哭声和邪恶、可以改变人们的记忆和内心。袁运生虔诚地接收了它。想想看,上世纪30年代的“怒吼吧,中国!”不正传布给80年代的“醒来吧,中国文化”吗?正是踏上这座无形的桥梁,袁运生来到了真正的艺术的领地。

  在构图,更准确说是构成的意义上,袁运生几乎始终保持着对“三”的执着:三重空间、三段式、三维世界:天、地、人;无、有、易;山、风、水;沉默、激情、对话……2015年的《怜爱》就是对“三”的哲学的汇总。背身的男人将身体展开为坚实的支架,承接着仿佛从风中幻化而来的正面的女人,男人和女人的面目交汇,诉说着永不止息的新的故事。

  “三”的哲学是内化在中国人心灵的精神公式。它最简单最常见的版本是:出生、死亡、再生。“三”,意味着多,也意味着轮回,两者加起来就是中国人对于“福”的想象,我们的对于美、善、爱、德行的理解也根植于此。袁运生 “三”的哲学或多或少与此相关。

  20世纪前半叶的种种苦难,仿佛掏空了人类的文明,战后的一切都建立在废墟上,这是世界的后现代。《九重》的光明、斗争、黑暗,《变相图之一》的地狱、天堂、人间,袁运生的“三”的哲学正是对废墟上的后现代的回应,是对人的注目、歌咏,它们都讲述着毁灭、重生、命运等人类的故事。

  成为孤独的艺术家 以成为更好的艺术家

  虽然绘画在拍卖、画廊、学院、思潮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但“绘画的本事”却仍被遮蔽和低估着。上世纪70年代及之前的艺术家们,以各自的方法抓着“绘画的本事”,尽管它们的效力由于外部环境而淡薄了不少。

  80年代及之后,“绘画的本事”在高速中逐渐陨灭,可供观察的几乎只有两种绘画的样态,一种是由于市场与收藏高速而不协调的发展导致的市场审美,一种是有判断力与行动力的局部的共识审美。市场审美关注画面景观、社会意义,而共识审美关注语言结构、象征范式,但两者都是在供给一种实用的方式。

《磁州窑瓶花卉》,1975

  1975年的《磁州窑瓶花卉》就是关于“绘画的本事”较早的明证。袁运生用浪漫主义绘画细节,把古典元素作为装饰,将背景、远景进行形式化,一种在对比中的生命力呼之欲出。

  日复一日地画画,只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因为只有在真实的劳作中,圣洁的灵魂才会光临,才会荣耀那些本来平凡、本来无边的画面。如果足够幸运,艺术家就会建造一个家园,自己艺术的家园,人人艺术的家园。发生在袁运生身上的故事,就是建造家园的故事。早在上世纪70年代,袁运生就已知道,这是一条悲壮、艰辛的道路,一条时间之外的道路,一条使灵魂安居的道路。

  艺术是这样的事物,它如此攸关人的生活与命运,却无视具体的丑陋与伤痛,因为艺术执着地求取着那个不可能的奇迹。所以,历来艺术家都要成为孤独的艺术家,以成为更好的艺术家。这样的艺术注定是能够简化、可以通情的艺术。这便是人的艺术。

  (供图/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网络直播评审的喜与忧

  • 《破壁与神游》:生命与诗学的量子纠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何如此重要?“根基”二字有何深意?实体经济又该如何把握“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主攻方向,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
2025-11-19 15:41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