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愿闻其声|“赏节气·品非遗·诵经典”——《夏至》

愿闻其声|“赏节气·品非遗·诵经典”——《夏至》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6-21 14:41
    张其胜,朗诵爱好者。诗词歌赋的意境、韵味和美妙,令人陶醉、让人静心、给人力量。愿意用自己的声音理解,去体会作者真实的感受,这是一段升华境界、情景交融、充实自我的经历。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一般在公历的6月21日至22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元代吴澄撰写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五月中。夏,假也,至也,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恪尊宪度抄本》这样解释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时节,北半球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

  夏至后气温升高,雨水增多,午后雷雨骤降骤停的现象也会出现,如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的《竹枝词》中所描述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时的雷阵雨范围小,更有“夏雨隔田埂”一说。此时节的雨水较为充足,能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水分。不过凡事过犹不及,如果积水时间过长,会对植物根系生长有害。另外,田间杂草在光照与雨水的滋养下,也将呈现疯长的态势,因此,还须注意及时锄去杂草,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多雨的时节也为诗人提代了灵感,在古诗词多有描述。如:

和昌英叔夏至喜雨

宋·杨万里

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

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

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

花外绿畦深没鹤,来看莫惜下邳侯。

 

  古人又将“夏至”称为“夏至节”,并从周代开如就被纳入到需要进行祭神仪式的节日中。《 周礼•春官宗伯•神仕 》记载:“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夏至这天,进行君主要祭祀地神和万物之神,以求避免国家的灾荒,民众的疫病。宋仁宗在《夏至祀皇地祇二首》中写道“丕命惟皇,万物咸睹。卜年迈周,崇功冠禹。有烽炎精,大昌圣祚。酌皀祈年,永锡繁祜。”帝王在夏至举行 “ 祭地 ”祈福仪式,以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祈求消灾、国运永昌。夏至的祭祀仪式非常隆重,一般由帝王或君主亲自主持。宋代夏至盛典更是盛况空前,给百官放假三天。至明清时,夏至依然是国家大典之一,除祭祀之外,朝中还会举行宴会。

  夏至也是“夏九九”的起点,它是以夏至日为起点,也是每九天为一个"九",时间也是八十一天。其歌云: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远着罗纱;

二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二十六,卷席露夭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二,床头摸放羊;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夹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明代《月令明义》记载了夏至时节的三个物候:

麈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第一候,麈角解。“麈”是类似于麋鹿的一种动物,《字林》记载,“麈,似鹿而大,一角也”。古人发现到了夏至时分,麈鹿的角开始脱落。

  第二候,蜩始鸣。“蜩”即是“蝉”,俗称“知了”。通体黑色,薄翼透明的知了在此时,开始鸣叫了。古人认为蝉感阳气盛衰,盛夏时节,阳气盛时,蝉鸣的声音更大。

  第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植物,也是一味中药材,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作用。在夏至前后生长,待夏天过半时,可以入药。

 

  在古人看来,不同的时节要辅以不同的食物,才能顺应天时,将养身体。“冬至馄饨夏至面”就是夏至时节重要的传统。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意味着此日过后,白昼渐渐缩短,夜晚渐渐延长。不同的地方对“夏至面”有着不同的呈现,如炸酱面、阳春面、油泼面等等,而在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一首关于凉面的诗——

槐叶冷淘

唐·杜甫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

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

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

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

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

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槐叶冷淘是古代凉面的一种,将槐叶汁融入面中,做好之后,面色碧绿,清凉降火。还有一些地方会用新麦磨成的面粉制成面饼,饼中加入或咸味或甜味的馅料,烤熟之后即是“夏至饼”。但无论是“夏至面”或“夏至饼”,以新麦制成的食物慰劳着刚刚经过了夏收的农人,既是对丰收的庆贺,又是对生活的祝福。

 

其他平台欢迎关注,喜马拉雅:胜哥朗读;微信公众号:愿闻其声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