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桃花诗里春意浓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3-28 17:2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诗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向以鲜

  春分已过,天气渐暖,又到踏青的好时节。山间路旁、田野村庄,一树一树、团团簇簇的桃花,令人心旷神怡、精神抖擞,让春天变得明艳动人、生机勃勃。那么多花儿,古往今来,中国人为何酷爱桃花?

桃花诗里春意浓

  从《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开始,桃花就从未开败过:大自然的桃花一年又一年,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语言中的桃花、诗歌中的桃花、却一直盛开着、飞舞着。

  几千年来,中国古典诗词中写桃花的篇章不胜枚举。仅一部《全唐诗》中,以桃花为主题的诗作就有近两百首,如果加上涉及桃花的诗,那就更多了,少说也得上千首。我们熟知的诗人如王维、王昌龄、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刘禹锡、崔护、元稹、张志和等,都写过桃花诗。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桃花,也有外国人写及桃花。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在《在巴黎地铁站》(杜运燮译)中这样写道:“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据说,此诗是受中国唐代诗人崔护的启发而作。那么,“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很可能就是指桃花。将其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进行比较,的确能发现二者之间的微妙联系,那就是面孔与花瓣的重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很美、很艳、很耀眼,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意象。但鲜有哪个国家的诗人,像中国诗人这样高密度、多角度地吟咏桃花,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讽今,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创造了一道别具一格的文化景观。

  诗圣杜甫,在成都锦江边漫步时看到盛开的桃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包括“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绮丽的桃花、烂漫的春光让人心驰神往。“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唐代诗人吴融的《桃花》,希望繁盛的桃花世世代代开花结果、造福人类,可谓设色浓艳、立意积极,长期以来流传甚广。“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通过人们在玄都观赏花的事,含蓄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在众多吟咏桃花之美的诗作中,笔者更喜欢元稹的《桃花》,“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火红的桃花与雪白的衣裳形成强烈甚至残酷的对比,令人不禁动容。

  桃花固然美好,但美好的花很多,李花、杏花、茶花都很美,中国人之所以酷爱桃花,一定是因为桃花还有其他特质。诗仙李白在《山中问答》中这样写道:“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诗中所写,是何等逍遥自在,何等超尘出世,何等无所牵挂。在这样的时刻,在这样的境界,诗人认为只有桃花可以出场,可以相称。显然,桃花身上有一种仙气——窃以为,这正是中国人,尤其是汉代以后的诗人文人们偏爱桃花的重要原因——短暂而娇艳的桃花,与长生的梦想纠缠在一起,给人仙风道骨之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中,晚开的山寺桃花活灵活现、天真可爱,为人间留住了宝贵的春天。“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桃花溪》中的桃花,也是仙气十足、惹人怜爱。“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明四家”之一唐伯虎在著名的《桃花庵歌》中,更是把桃花的仙气写得淋漓尽致。

  说起桃花的仙气,怎能忘记陶渊明?一首《桃花源记》,想象了一种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理想生活。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梦想乌托邦,除了桃花,还是桃花。陶渊明之后的许多诗人,都曾做过这样的梦。例如,王维的乐府诗《桃源行》 ,把桃源比作仙源,充满田园生活气息,这从“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便可见一斑。“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南宋谢枋得在《庆全庵桃花》一诗中,把幽静的小庙比作世外桃源,流露了对国土沦丧的忧愤心情。

  热烈奔放、仙气蓊郁的桃花,带来了春的消息。中国历代文人,都在不厌其烦地吟咏桃花。桃花诗里春意浓,谁是最能打动我们初心的那一树那一朵那一瓣?恰如清代诗人袁枚在《题桃树》中所写,“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向以鲜)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