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的诗意

2018-04-03 17:28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木刻的诗意

——访青年艺术家梁业健

  一排青砖房,窗明几净;门前有草地,立了佛雕;地上两棵树,自然生长;草地外有一面平静的池塘,一条竹排浮于水岸,一切都流露出平静的诗意…

  这是《逸境NO.7》的画面,也是梁业健对多年前在桂林雁山园的生活追忆。

  他的水印木刻版画《逸境》系列,2015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一般资助项目。

木刻的诗意

《逸境NO.7》版画 

  那是他硕士毕业的第一年。“一切都刚刚起步,成功立项对我而言意义重大。”梁业健说,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不仅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更重要的是坚定了他在今后创作道路上的信心。

  2017年,他的《逸境》系列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项目。

  这一系列作品,源于梁业健在桂林雁山园的一段学习生活经历。他借这段记忆和雁山园的环境,尝试营造一个现实的“桃源”,来表达“对传统与现代、青春与记忆、愿景与矛盾的思考”。其中,既有对“桃源”情节的当下境地的迷思,也有对青春记忆的回放,他试图在记忆、青春、传统、桃源、理想等因素中寻找平衡点。

  作品中,树木、房屋、远山、小径、池塘、草地、灌木丛、围墙等各种现实景物被主观地概括、提炼出来;人物省略了所有细节而仅用线条勾勒出轮廓,或行或立,或低头沉思或抬头望天,营造出一种内心独白的状态,“隐喻着现代人在焦虑和追求平静之间的矛盾,也展现了局外人和局内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画面追求清净自然,却有隐隐不语的情绪在暗暗流动。

  策展人赵嘉评价梁业健是“属于卡夫卡那种负责内心的艺术家,他喜欢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去挖掘艺术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其作品拒绝表层和时尚的艺术效果,坚持在艺术中实现自己的精神价值和理想的乌托邦,又注重内心体验、生存境遇与艺术的关系,“能够超越表层,呈现出一种深度感”。

木刻的诗意

《逸境NO.20》 版画

  早在国家艺术基金立项之前,梁业健已获得过包括第十二届中国美术奖银奖在内的不少奖项,其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中国版画博物馆、浙江美术馆等。

  出生于1987年的梁业健,在受到资助的艺术家中是较为年轻的一位。2011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同年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师从雷务武教授,专攻水印木刻。2014年,读研三的他创作了《青影》,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得银奖。同年,梁业健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

木刻的诗意

《青影》 版画

  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在版画界和美术界已受到诸多赞誉,获得了不少老一辈版画家的认可——将水印木刻本体语言系统和西方现代艺术因素进行了有机结合,又不显隔阂,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水印木刻领域的新创造。

  与现代中国版画的西方起源不同,水印木刻是地道的中国传统版画,还直接影响到了日本浮世绘和东亚其他古代版画的产生和发展。水印木刻将我国传统的木版水印方法与现代版画创作相结合,吸取中国画的水墨技法,用水墨和水性颜色在具有吸水性的宣纸、滤纸上进行印制创作。在近现代,由于民间年画市场的萎缩和学院版画的西化趋势,水印木刻也遭遇“寒冬”。因此,如何推进水印木刻的现代转型也成为版画界很长时间内有待解决的课题。

  梁业健通过自己的作品探索了传统水印木刻的当代表达。不仅在形式上汲取了西方现代艺术的造型因素,在材料上也做了一些突破。当下市面上的宣纸稍有不慎几年后便会起黄斑,梁业健在创作《逸境》系列时,便选择了阿诗88版画纸来印制。这种专业的进口版画纸可以妥善保管数百年不变色,但纸质较厚,很难印出水印木刻温润通透的效果。“《逸境》系列就是挑战了这个难点,创作了水印木刻表现的新空间。”梁业健回忆,印制时天气酷热,创作的地方也没有空调,水分蒸发很快,对刻印技术和人的体能都是很大的考验。

木刻的诗意

《逸境NO.17》 版画

  如今,国内版画市场的发展并不太顺畅,创作队伍的规模也相对较小。对此,梁业健认为,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版画艺术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其审美趣味的独特性。“别的画种无法达到版画的效果,就像版画也无需达到国画的效果。版画的审美属性决定了它无法被取代。”另外,版画的社会性之一是其复数性,决定了版画讲究分享,可以让多人同时拥用,收藏门槛相对较低,“这样的艺术形式使得版画很容易进入百姓家庭”。

  梁业健以水印木刻作品而成名,但他并未将自己限定于这一领域,而是保持着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好奇和探索。在今年1月举办的个展中,还展出了他的不少纸本水粉作品,同样延续了宁静淡薄的个人艺术风格。对他来说,“没有一种艺术材料、艺术媒介是边缘的、不能涉及的”,他希望保持一种艺术创作的自由和实验精神。

  虽然《逸境》系列作品获得了不少赞誉,也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立项资助,梁业健在刚做出成品时也很满意,但当一年后再回过头来看时,“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梁业健说:“好的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永远不满足。虽然我的水印木刻为当代版画创作做出了新的尝试,得到了一些认可,但我自己清楚,我还有很大的空间要去创造。”

  (光明网记者贺梓秋采访整理)

[ 位置: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忘了我记得》:一场充满温情的陪伴之旅

  • 怀念蔡澜,洒脱叙事背后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困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