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开设写作课,值得鼓与呼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开设写作课,值得鼓与呼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6-11 11: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刘召明

  写作作为一种见字如面的沟通,是基于普遍的情理、事理和道理的。一旦拿起笔,就要“把心交给读者”,想象读者在阅读时的神态、心理和态度,从而力争达到写作的效果,实现沟通的目的

开设写作课,值得鼓与呼

  日前,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宣布,将在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计划到2020年覆盖清华所有本科生,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消息一出,立即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大学生写作能力趋弱的现象令人担忧。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写作课程的缺失,课程教学与现实的脱节,社交媒体对学生写作能力的破坏。首先,真正把写作课程列为必修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现实情况是,或转为选修课程,或被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等通识教育课程取代,或干脆取消。众所周知,写作具有其他课程无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而由于写作课程的缺失,即便学生认为写作很重要,现实有需要,内心想学好,却失去了进步的机会。究其根本,还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存在某种偏差。而在国外不少高校,写作课是其教育体系的关键内容。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15年发布的全美写作统计,900多所美国高校中有96%的比例开设了写作类课程。普林斯顿大学每年开设超过100场写作研讨班,要求本科新生必须参加;哈佛大学将“说明文写作”作为唯一指定必修课。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说过,由于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的确,科技越发达,资讯越丰富,越需要较强的读写能力对相应知识点进行理解、吸收和转化。从这点上说,写作课程在教育体系中理应得到重视与加强。

  其次,在现已开设写作课的高校中,课程教学与现实的脱节比较严重。这种脱节,既表现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疏远,也表现为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教学效果与学生期待的脱节。写作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却短时难见效的课程,学了可能会懂,但懂了未必就会。正如《文赋》所言,“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教师批改作业、言传身教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回忆在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学习写作的经历时,汪曾祺表示:“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文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写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这种教学法非常见效,今天却很难效仿。一方面,我们缺乏写作水平如此之高的专任教师;另一方面,学生数量增多,作业批改的工作量太大。从这个角度看,清华大学采取小班(每班15人左右)讨论的授课方式,可以说抓住了写作教学的“七寸”。

  最后,是社交媒体的一些消极影响。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是见字如面的沟通。社交媒体的发展,为写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遗憾的是,人们的写作能力并未得到普遍提升。社交媒体的碎片化、符号化、影像化,对讲求篇章、规矩的书面写作活动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人们在直接、快捷地传递信息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写作行为的特质与要求。不少人在日常文字交流中,内容的起承转合藐然不顾,句法的主谓宾状能省就省,语义逻辑牵强附会,语言表达词不达意,至于标点符号、口吻语气更是若有若无、飘飘忽忽。例如,年轻人发微信对长辈直呼“你”而不称“您”,显然不礼貌、不恰当;在表达诉求、期待回复时,语言含混不清、有头无尾,难以达到沟通的效果,等等。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中小学阶段奠定的尚不牢固的写作基础,在自媒体时代被“温水煮青蛙”般不断腐蚀。新加坡2017年高考选做题中,有一道是“书写语言的质量,正在被社交媒体所破坏,你认为呢?”事实上,社交媒体对书写语言的破坏,此前已初见端倪,但许多年过去了,这种现象愈演愈烈、亟待改观。

  在“机不离手,手不离机”的当下,许多大学生并未利用手机创造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增加作品数量,而是不停地消费、复制、转发。即便有些许个人原创,也大都是简单的信息传送,而与真正的文章写作无关。文章写作是一项艰苦、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而通过社交媒体阅读他人的信息,往往只需被动地接受。这样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甚至不需要逻辑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写作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的弱化,就不足为奇了。

  写作作为一种见字如面的沟通,是基于普遍的情理、事理和道理的。一旦拿起笔,就要“把心交给读者”(巴金《随想录》),想象读者在阅读时的神态、心理和态度,从而力争达到写作的效果,实现沟通的目的。如今,清华大学宣布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这一举措无疑值得鼓与呼。对这门课的开设效果及其他高校能否持续跟进,我们充满期待。(刘召明)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忘了我记得》:一场充满温情的陪伴之旅

  • 怀念蔡澜,洒脱叙事背后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困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